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基于测试有效性理论的TEM写作部分改进刍议

发布时间:2017-11-08 09:03

  本文关键词:基于测试有效性理论的TEM写作部分改进刍议


  更多相关文章: 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 写作测试 考试有用性 测试改革


【摘要】:经过20多年的探索,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简称四、八级考试)已经日益成熟。随着它在教学和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提升,突破原有以教学检查为主要目标的思路,以评价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定为最终实际目标使用域,已经变得尤为迫切。本研究结合综合性测试、行为测试等测试理论新发展,参考教学大纲和英语专业国家标准,以BachmanPalmer(1996)提出的"考试有效性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四、八级考试写作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四、八级考试写作部分在构念效度、真实性和影响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据此建议测试以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为目标使用环境,采用读写结合的综合测试形式,通过阅读文字或者图表材料并进行缩写和评论的方式,考察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本研究可为四、八级考试题型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分类号】:H319
【正文快照】: 1.前言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在推行之初的功能定位是教学检查考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考试考察学校是否较好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是否满足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随着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部在上世纪80年代组织专家制定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后,又进行了两次大幅度的修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燕;;“读听写结合”写作测试方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霞;;写作测试三种模式及其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莺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测试与写作测试的相关性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4期

3 何莲珍;闵尚超;;写作测试的主要实证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外语;2008年06期

4 郭秋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写作测试题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罗娟;;二语写作测试中的评分量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9期

6 赵方铭;;试析英语写作测试的合理性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淑芳;;由读、听、写结合的综合写作测试模式反思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2期

8 陆远;;写作测试公正性研究——作文评分员偏颇研究综述[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年02期

9 李清华;孔文;;二/外语写作测试评分研究综述[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年04期

10 时春燕;;评《写作测试》的理论设计与实用性[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秋秀;;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测试:问题与改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蕾;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读写结合写作测试效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颖;写作测试的语境效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陆远;网阅环境下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作文评分员偏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集;从受试答题过程看新HSK五级按关键词写作和看图写作测试题[D];重庆大学;2015年

2 郑玮;大学英语限定写作测试与随意写作测试的效度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先君;基于社会发展的高考英语写作测试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佳倚;从交际测试角度对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测试的批判性分析和评估及其对写作测试设计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5 牛静文;综合型写作测试任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青;英语高考分省命题条件下写作测试的现状与趋势[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佳;英语写作测试中评分环节真实性的实证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8 张雅蕾;外语写作测试中的电子软件评估与人工评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琴;双语字典使用对中国英语二语学生写作测试表现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刘红;英语专业四级写作测试内容效度研究(2005-2011)[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6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156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