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直译和意译法在传记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传记 + 顺应 ; 参考:《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传记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翻译中既要保证信息准确传递,又要保证文学审美。传记作品《彰显天赋:王尔德在北美》(Declaring His Genius:Oscar Wilde in North America)主要介绍了王尔德在北美的演讲经历。本文从语境顺应的视角,以该传记第六章的翻译实践为例,探讨了直译和意译法在传记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作者在翻译初期,将传记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由于在直译和意译方法的使用上未平衡好,在句子的拆分合并、句序调整和词语增减等方面常有过度使用倾向。因此,如何合理使用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保证翻译的准确和文学性,就成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传记翻译和维索尔伦顺应论的研究情况,发现顺应论虽在翻译界广为采用,但较少运用到传记文本的翻译中,而传记翻译的相关理论比较少,关注较多的是传记翻译中译者的角色,以及应如何做好传记翻译这样宽泛的话题,很少涉及到具体的翻译策略。本文认为,在传记文本翻译上,直译和意译不可偏废。具体用哪种翻译方法需要视情况决定。具体来说,在传记翻译中,第一,在翻译引用语时应顺应语言语境,尽量采用直译法,保持原汁原味。第二,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或具有特殊语境的词语、段落时,不能机械直译,应将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隐含内容补充出来,以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第三,变化了的概念如地理位置等不能机械直译,而应采用意译法,同样是为了顺应读者的心理世界。第四,反映时空因素和交际者的生理、外貌等特点的内容也应尽量使用意译法,以顺应物理世界。第五,一些特殊的称呼、头衔和评价等,宜直译,以顺应社交世界,充分体现人物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和社交场合。
[Abstract]:Biographies are both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In transl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guarantee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guarantee the aesthetic of literature. The biographer "showing the gift: Wang Erde" focuses on the speech experience of Wang Erde in North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ical texts, taking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hapter 6 of the biography as an examp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puts the literary character of biographies first. Since the use of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methods is not well balance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overuse sentences in the aspects of sentence splitting and merging, sentence order adjustment, word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nd so on. Therefore, how to use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literariness of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udies of biographical translation and Visorun's adaptation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adaptation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circles, it is seldom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ical texts, but there are few related theories in biographical translation.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ies, and how to do well in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ies, which rarely involves specif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 bia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biographical texts. Which translation method should be used depends on the situation. Specifically, in biographical translation, first, we should adapt to the linguistic contex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itations and try our best to adopt literal translation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taste. Secondly, when it comes to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gious or special context words and phrases, they should not be translated mechanically, and the implied contents which may affect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aders' psychological world. Thirdly, the changed concept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should not be translated mechanically, but should be translated freel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aders' psychological world. Fourth, the content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time factors and communicators' physiology and appearance should also use free translation as far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hysical world. Fifth, some special forms of address, title and evaluation are suitable for literal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social world and fully reflect the social relations,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haracter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於贤德;论传记文学的人学意蕴[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3期
2 许兵;浅谈传记文学创作中的虚构[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S1期
3 郭久麟;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杜彩萍;传记文学个性化剖析[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5 ;第二届传记文学国际研讨会[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6 郭久麟;略谈传记文学的主题提炼[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张九雨;第二届国际传记文学研讨会综述[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8 白志坚;试论传记文学的艺术性(二)[J];集宁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9 胡芳;浅谈传记文学中的虚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全展;世纪之交:中国传记文学的六大热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兰村;;对当代传记文学的回顾[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传主形象的艺术突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3 孙德喜;;书信与传记文学[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黄科安;王伟;;从知识者言说到大众化消费——中国传记文学的百年迂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5 李政;;赫梯书信与传记文学——浅析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三世致巴比伦国王卡达什曼-恩里尔二世的书信传记价值[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积玉;;郭沫若传记文学研究述评[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7 谷辅林;周海波;;郭沫若传记文学的艺术手法[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8 张维;;家书——传记写作的重要素材[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张积玉;;郭沫若传记文学研究述评[A];郭沫若研究(第五辑)[C];1988年
10 刘虹蕴;;传记类文学作品著作权权属判断标准及侵权考量因素的认定——评析柳红诉吴晓波等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案[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光荣;传记文学的崛起与勃兴[N];辽宁日报;2000年
2 南京大学 杨正润;传记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一个部门”[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传主形象的艺术突破[N];文艺报;2007年
4 张俊彪;传记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高度[N];文艺报;2007年
5 唐岫敏;一部西方传记的传记[N];文艺报;2008年
6 湖北荆楚理工学院教授 全展;传记文学闯新路[N];人民日报;2010年
7 驻北京记者 王晓风 通讯员 王云;北京石景山设立“中国传记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郑一奇(编审);传记文学的价值与出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全展;传记文学研究的“世纪之作”[N];文艺报;2011年
10 欧明俊;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吴海;清代的学术与传记[D];南京大学;2011年
3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王凌云;新时期中国画家传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王永;还原·想象·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小英;中国现代学术性自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东生;论陈廷一的传记文学创作[D];湖南大学;2013年
2 向刚;《美丽心灵》(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3 李敏;《永不妥协—玛格丽特·撒切尔生活录》(节选)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刘婷婷;论奈波斯传记思想的特征及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罗妙宝;认知整合理论指导下的传记文学英译汉翻译策略及方法初探[D];东南大学;2015年
6 全淑连;亚历克斯·弗格森的《我的自传》汉译实践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江贝贝;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于振涛;希腊罗马(从伊索克拉底到苏维托尼乌斯)传记文史特性考察—西方传记文史归属争议的缘起[D];吉林大学;2016年
9 张琼;《回归龙山》(第一到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10 金雨娇;三个文本中的马克·扎克伯格:信息时代的传记文学[D];延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0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80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