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
本文选题:多模态隐喻 + 隐转喻 ; 参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纵观近二十年来国内外隐转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语言现象,只有零散研究涉及到多模态隐转喻,即使这几例研究也主要是论述转喻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关注多模态隐转喻的社会语用功能,更没有系统探讨多模态隐转喻对特定话题的建构作用。本文以《经济学人》涉华多模态语篇为例,批评分析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通过对94篇语料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该类语篇充分发挥视觉符号在空间上的叠加、交叉、融合等特性,创造虚构隐喻场景,启用多维或多重转喻(链)和隐喻(链)互动,把场景中的概念成分、逻辑推理、判断和评价等系统映射入目标域。该媒体频繁使用八大类常规源域,映射中国国家域,但是,这些源域的结构和表征样态体现出明显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特征——普遍突显负面属性,与传统刻板印象高度契合,体现了创作者在西方霸权主义定势思维作用下对新兴东方经济体的成见或偏见。本文提出应该加强对多模态隐转喻的社会维度研究,从社会现实建构的角度,认清新奇有趣的政治漫画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
[Abstract]:Throughout the past two decades,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implicit metonymy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focused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but only piecemeal studies have involved multi-modal metonymy, even though these studies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basic role of metonymy. No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ocial pragmatic function of multimodal implicit metonymy, nor has it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constructive role of multimodal implicit metonymy in specific topics. Taking the Chinese multimodal discourse of the Economis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 by multimodal metonym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94 corpus, we find that this kind of tex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position, crossover and fusion of visual symbols in space, create fictional metaphorical scenes, and enable multi-dimensional or multi-metonymy (chain) and metaphorical (chain) interaction. The conceptual components, logical reasoning, judg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scene are mapped into the target domain. The media frequently uses eight categories of conventional source domains to map to China's national domains. However, the structur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source domains exhibit obvious coherence and systemic characteristics-generally highlighting negative attributes, which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stereotypes. It reflects the prejudice or prejudice of the creators to the emerging eastern econom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hegemonism.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multi-modal metonymy and recognize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behind the novel and interesting political carto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ality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英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叙事‘语篇视角’的认知诗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4008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现当代小说的认知诗学研究”(项目编号:2462015YQ0901)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然;蒋晶;;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基于2013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英文)[J];国际新闻界;2015年02期
2 龚鹏程;王文斌;;体验哲学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界面研究[J];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3 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年05期
4 高原;;古典诗歌中隐喻和转喻互动的类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 赵秀凤;张卉;;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J];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6 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8 黄敏;;货币战争中的中国形象——《纽约时报》有关人民币汇率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郭小平;;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4期
10 靖鸣;袁志红;;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J];当代传播;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裘莹莹;;政治漫画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分析——以一则美国政治漫画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7期
2 金胜昔;林正军;;国际转喻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J];外语研究;2017年03期
3 郭捚;;国内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及启示[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02期
4 王蕾;应思艺;顾庆良;杨以雄;;基于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的品牌名感知-认知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5 赵秀凤;冯德正;;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6 周雨;陈双桃;李慧;;厦门生态文明形象的构建研究——基于生态新闻标题的分析[J];东南传播;2017年05期
7 郭馨;;多模态隐喻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17年37期
8 肖明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认知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9 桑士林;;隐喻和转喻思维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7年07期
10 潘丽霞;王宁;;英语教学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概念整合视角[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孝泉;;语言学理论中的界面[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2期
2 朱建新;左广明;;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5期
3 薛锦;朱瑞青;;二语隐喻加工:语言水平影响抑制机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郑颖超;;批判性话语分析再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解构——兼论多模态分析法的认知缺陷[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7 黄彬瑶;;时政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J];语文学刊;2011年07期
8 刘丹;;网络多媒体辅助英文报刊教学策略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10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2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陈香兰;转喻:从“辞格”到认知的研究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8期
4 隋丽;;从语用的角度看转喻的分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程东岳;;“脸”的隐喻与转喻——基于“脸”的汉英语料对比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徐坤银;吴海平;;也谈颜色词的隐喻与转喻[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7 邓敏;;浅议转喻的认知语用理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偌埃德;陈香兰;赵秀凤;;转喻的普遍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陈香兰;;高层转喻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10 李永芳;;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2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楠;《唐顿庄园》中转喻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亚琦;“心”和“heart”认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殷静雯;转喻与语言结构间的互动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丽娜;俄语“加工类”动词转喻的认知语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5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05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