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的代词“IT”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二语写作 + 语料库研究 ; 参考:《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根据欧洲语言共同框架(CEFR),代词it的习得一直作为用来区分英语学习者外语掌握熟练度的一个标准[criterial feature)。本研究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对中国从中学阶段至大学二年级(八个年级)英语学习者外语写作中代词it的使用频率和用法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基于it的三种用法:指代词(referential it),支柱词(prop it)和预指词(anticipatory it)。本研究的语料来自国内某省8所初中和5所高中以及1所大学的878篇限时英语作文,通过计算机输入文本并加工处理以及合并,再对其进行语法、句法、语义和语外层面的标注,使用对应分析和聚类研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加以验证。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随着英语学习阶段的发展,中国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it标准化频率呈波动向下发展趋势;2)就使用范围而言,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者对于代词it的使用更趋多样化。学习者在初级阶段,更趋向于使用基础的指代词it,高年级的学习者在代词it的使用上更加丰富,特别是在预指词it的使用频率上。总体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轨迹揭示出语言学习系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复杂发展轨迹。3)就影响代词it使用的因素特征,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图示表明:学习阶段、文章体裁、所指类别、主题与代词it的使用密切相关。相较于记叙文,预指词it更多出现在议论文中。指代词it常用于指代具体或者抽象的物体以及具体的状态,如上文已提及的事物,而预指词it常出现在描述抽象事物状态的句子中。就主题而言,预指词it更多与社会层面的议题有关,而指代词it常出现在描述音乐、阅读、电影和其他类似事件,或者与个人活动经历相关的作文中。如上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建模的分析,佐证了代词it作为区分学习者语言熟练程度的标准的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中包含了个体的动态变化与复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因此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本研究更进一步探讨了对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提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习者在不同的文章类型、学习阶段,话题等等条件下,对于代词it的使用情况。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ommon Framework for languages (CEFRs), the acquisition of pronoun it has been used as a standard for differentiating English learners' proficiency in a foreign language [criterial feature).] Based on the dynamic system theor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requency and usage distribution of pronoun it used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from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to the second year (eighth grade). Three main uses based on it: the pronoun (referential it), pillar word (prop it) and the predicate word (anticipatory it). The present study comes from 878 time-limited English compositions written in 8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5 high schools and 1 university in a certain province of China. The text is input, processed and merged by computer, and then the grammar, syntax and syntax are analyzed. The annotation of semantic and extralingual level is analyzed by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verifi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tage, the frequency of it standardization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compositions fluctuates downward. Learners' use of pronoun it is more diversified. In the primary stage, learners tend to use the basic pronoun it, and the senior learners are more rich in the use of pronoun it, especially in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it.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rack reveal the complex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pronoun it. The graph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s that: learning stage, article genre, and so on. The subjec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pronoun it. Compared with narratives, it is more common in argumentation. The pronoun it is often used to refer to concrete or abstract objects and specific states, such as those mentioned above, while it is often used in sentences describing the state of abstract things. In terms of theme, it is more related to social issues, while pronoun it often appears in compositions that describe music, reading, movies and other similar events, or related to personal activity experiences. The above result is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hich prov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noun it as the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learners' language pro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general rul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clude the dynamic changes and complexity of individual. By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so we should consider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present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nd proposes that lear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pronoun it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article types, learning stages, topics,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清燕;;背景知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07期
2 程春松;;中国英语学习者增强语副词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海;;中国英语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例证[J];辞书研究;2009年02期
4 何影;梁茂成;;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副词与形容词搭配的使用特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杨晓春;王晓雯;;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调核的感知与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周大军;田少华;;中国英语学习者观念与策略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2年04期
7 刘希硕;;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重音分布情况的实证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8期
8 刘祉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卷舌化现象的分析(英文)[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张立飞,严辰松;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胡行超;;通过隐喻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源;;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中语流切分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马书红;M.Th.B.Th.;;语言规约,文化概念与词的使用体验(英文)[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骆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情态动词使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艳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宇;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搭配表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范琳;中国英语学习者叙述性语篇即时主题推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顾晓乐;基于恭维行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发展之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更春;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心理表征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孙炬;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时序性的横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有诚;[D];复旦大学;2012年
8 李宗宏;形式和内容图式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文本理解的交互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马书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闫秋燕;误读观照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聪;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感概念逆向迁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岚;基于中国用户需求的英汉学习型词典微观结构的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彭立宏;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名词短语使用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邓元;水平配对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合作写作中的二语学习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5 吴秀秀;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程式语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马艳;中国英语学习者空主语和空宾语的习失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晓芳;中国英语学习者Wh-疑问句习得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荣丽娜;中国英语学习者对UP&DOWN的隐喻用法的习得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佩倩;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动结构习得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甘霖;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构式化能力培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58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05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