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萌与骤兴: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流变考论
本文选题:中国近代 + 翻译文学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的组成部分,翻译文学的发展始终牵动并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生,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与发展。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界有关近代翻译文学的总体研究一直处于迂回逡巡的状态,与其重要的文学地位极不匹配。为此,可以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与繁盛期三个阶段逐一考察。通过文献解读与译本分析发现,尽管萌芽期历时最长,但是文学译果最少,主要倾向于西方文学翻译,尤其偏重欧美诗歌翻译。步入发展期以降,随着西语译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日语译才的疾步登场,该阶段翻译文学呈现出体裁丰富、类型多样的新面貌,其中翻译小说备受青睐,渐从各类文学体裁中脱颖而出,独傲群雄。迎来繁盛期的翻译文学,不仅数量有增无已,而且体裁愈渐完备,它们对中国翻译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Abstract]:As a special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has always affected and influenc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hich has strongly promot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o far, however, the overall study of moder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China has been in a state of detour, which is far from matching its important literary status. Therefor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budding period, the developing period and the flourishing period. Through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budding period is the longest,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ture is the least, which mainly tends to western literary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o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etry trans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talent team and the rapid step of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talent, th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of this stage presents a new look of rich genres and various types, among which the translation novel is very popular. Gradually stand out from all kinds of literary genres, alone in the crowd.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not only 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s increasing, but also the gen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te, which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eve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14ZDB083)
【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帅东;;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育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2 汪帅东;;驻日使馆东文学堂考探[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年04期
3 汪帅东;李腾龙;;甲午战后日语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探寻[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汪帅东;;滋萌与骤兴: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流变考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5—2016)[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6年02期
3 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年度报告(2014)[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年02期
4 汪帅东;何志勇;;刍议晚清日语译才应势而起之契机[J];日本研究;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宝平;;近代中国日语翻译之滥觞——东文学堂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年02期
2 杜志明;;重新解读严复所送罗丰禄的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3 冯君;;从《申报》舆论透视《马关条约》签订前后的国民心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王宝平;;甲午战前中国驻日翻译官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5期
5 张廷茂;汤后虎;;明末至清前期负责同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J];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2期
6 李喜所;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J];文史哲;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也谈网络翻译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2 穆雷;网络时代翻译文学的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3 铁来提·易卜拉欣;新疆现当代翻译文学概述[J];语言与翻译;2003年04期
4 曹顺庆,邹涛;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过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向远;翻译文学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我怎样写《翻译文学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田传茂,丁青;翻译文学二题[J];国外文学;2005年04期
7 梁婕;;关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8 唐海东;邬晓丽;;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9 曹鹏;赵艳丽;;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联;;翻译文学的传播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熊辉;;论周文的翻译文学观[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夏维红;年丽丽;;女译者隐身——基于清末民初女性译者群体的考察[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6 顾忆青;;媒介视野下翻译文学的生成与传播——以1933年《申报·自由谈》“萧伯纳专号”为个案[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7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联;翻译文学呼唤批评[N];人民日报;2004年
2 特派记者 吴越;让翻译文学回归平实平等[N];文汇报;2013年
3 秦弓;应该重视翻译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樊国安;翻译文学研究新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王向远;应有专业化、专门化的翻译文学史[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程梦瑶;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郭延礼;应加强翻译文学史溯源的研究[N];文艺报;2000年
9 张新颖;翻译文学的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乐黛云;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新开拓[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3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肉鲜古丽·阿不都;论维吾尔翻译文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D];新疆大学;2008年
2 赵婉莉;《辅仁文苑》中的翻译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赵方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阳莉;翻译文学的地位与翻译策略的选择[D];华侨大学;2016年
5 王晓;翻译文学的地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胜强;从曾朴看翻译文学的创作和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庞芳;析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体例[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焦艳;转型期翻译文学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施隽南;1978年后上海翻译文学出版的变迁与特色[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维维;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6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08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