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9:30

  本文关键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立学院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培训 口语水平 交际策略使用


【摘要】:本文是一项关于独立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现状如何?(1)他们交际策略的使用意识如何?(2)他们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何?2.交际策略培训对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和交际策略的使用有何影响?3.交际策略培训的即时效果与延时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差异?4.学习者对交际策略培训的态度如何?影响学习者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是什么?来自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两个自然班,共5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一班为实验组,另一班为控制组。实验组接受为期16周的交际策略培训,而在对照组内仍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在实验前,两组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交际策略的使用上并无明显差异。交际策略培训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阶段,为第二阶段提供理论支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讲解交际策略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交际策略的定义、分类等。第二阶段强调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帮助学习者练习交际策略的使用。本研究采取前测、后测和延时后测的实验方法。实验前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发放了关于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针对问卷结果,在确认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后,在实验组内进行了为期16周的交际策略培训。培训前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内各进行了一次口语测试。通过对比两组在两次口语测试中的表现以探究交际策略培训的即时效果。为调查学习者对交际策略培训的态度及影响他们策略使用的因素,在交际策略培训结束后,在实验组组内进行了一次访谈。第二学期实验组同对照组一样也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方式。学期末实验组内的学习者参加了第三次口语测试。通过对比他们在后两次口语测试中的表现以探究交际策略培训即时效果与延时效果之间的差异。根据学习者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将实验组内的学习者分为了高分组和低分组。对两组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在后两次口语测试中的表现也进行了对比以更深层次地探究交际策略培训即时效果与延时效果之间的差异。在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后,本文得出以下发现:1.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现状不太令人满意。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意识薄弱,且在平常交际中不常使用交际策略。2.交际策略培训对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和策略的使用频率有着积极的影响。(1)在后测口语测试中,实验组的口语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相对于前测口语测试成绩,实验组的后测口语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在后测口语测试中,实验组的交际策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相较于前测口语测试,实验组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在后测口语测试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3)学习者的交际策略使用频率与口语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越高,其口语成绩就越高。3.交际策略培训的即时效果和延时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体现在:(1)相较于后测,实验组在延时后测中的口语成绩和策略的使用频率都显著下降。(2)总体而言,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延时后测中的策略使用频率明显不及其在后测中的策略使用频率。4.接受访谈的大多数学习者对交际策略培训持积极态度,认为交际策略培训有利于提高口语交际自信心和口语水平。学习者认为个性、语言水平、焦虑、任务类型、交际策略使用意识、测试环境、任务完成的时间限制等因素会影响其交际策略的使用。本研究的发现可为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1)将交际策略培训嵌入到常规教学中并进行交际策略的显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但交际策略培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须得到持续的强化。(2)本研究所采用的交际策略培训模式可以为尝试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3)在交际策略培训的过程中,应注重关注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一些因素诸如语言水平、个性和任务类型等。(4)通过交际任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和交际策略的使用。因此,建议未来的课程应设计尽可能多的交际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培训 口语水平 交际策略使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10
  • 摘要10-17
  • LIST OF ABBREVIATIONS17-18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8-23
  • 1.1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udy18-20
  • 1.2 Background of the Study20-22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22-2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3-44
  • 2.1 Definitions of CSs23-27
  • 2.1.1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Defining CSs23-25
  • 2.1.2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fining CSs25-26
  • 2.1.3 The Working Definition of CSs in This Study26-27
  • 2.2 Classifications of CSs27-32
  • 2.3 A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CSs in This Study32-34
  • 2.4 A Debate on Teachability of CSs34-35
  • 2.5 CS Studies Abroad and at Home35-44
  • 2.5.1 Relevant CS Studies Abroad35-40
  • 2.5.1.1 Studies on CS Teaching and Training35-37
  • 2.5.1.2 Studie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S Use37-40
  • 2.5.2 Relevant CS Studies at Home40-42
  • 2.5.2.1 Studies on CS Teaching and Training40-41
  • 2.5.2.2 Studie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S use41-42
  • 2.5.3 Gap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42-44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44-59
  • 3.1 Research Questions44
  • 3.2 Subjects44-46
  • 3.3 Instruments46-49
  • 3.3.1 Questionnaire46-47
  • 3.3.2 Oral Tests47-48
  • 3.3.3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48-49
  • 3.3.4 Final Exam49
  • 3.4 Research Procedures and Data Collection49-57
  • 3.4.1 Pretests50-51
  • 3.4.1.1 Administering of the Questionnaire50
  • 3.4.1.2 Pre-oral test50-51
  • 3.4.2 CS Training Procedure51-55
  • 3.4.3 Posttests55-56
  • 3.4.4 Delayed Posttest56-57
  • 3.5 Data Analysis57-59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S59-88
  • 4.1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Learners' CS Use59-64
  • 4.2 Effects of CS Training64-75
  • 4.2.1 Effects of CS Training on Learners' Oral Performance64-69
  • 4.2.2 Effects of CS Training on Learners' CS Use69-74
  • 4.2.3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ers' Oral Performance and Their CS Use74-75
  • 4.3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ediate Effects and the Delayed Effects of CSTraining75-81
  • 4.3.1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ediate Effects and the Delayed Effectsof CS Training on Learners' Oral Performance76-77
  • 4.3.2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mediate Effects and the Delayed Effectsof CS Training on Learners' CS Use77-81
  • 4.4 Lear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CS Training81-83
  • 4.5 Factors Affecting Learners' CS Use83-8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88-91
  • 5.1 Major Findings88-89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89-90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90-91
  • REFERENCES91-96
  • APPENDICES96-112
  • Appendix I Representative classifications of CSs96-98
  • Appendix II Questionnaire98-104
  • Appendix III Pre-oral test104-105
  • Appendix IV Post oral test105-106
  • Appendix V Delayed post oral test106-107
  • Appendix VI Speaking Assessment Form107-109
  • Appendix VII Lesson 9 Practice of CS use109-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重远;;论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负面影响[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孔京京;;关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交际策略使用情况的研究(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6年02期

3 彭曼君;;运用课堂辩论提高交际策略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马兰萍;;二语习得中的交际策略实现[J];教学与管理;2009年06期

5 徐菲;苏楚博;;交际策略理论研究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6 杨红英;;论交际策略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7 盘群;;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交际策略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璐;;浅谈对交际策略的几点认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8期

9 谭月;;交际策略研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杨新焕;;二语习得中的话语与交际策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峥;;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一项基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卢植;;英语学生在CMC中的交际策略运用[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卢植;;英语学生在CMC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专业交际策略的培训[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庆雪;跨学科视角下的口译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言语适应视角下政务微博交际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晓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反馈话轮交际策略对学生语言学习影响的个案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焦锐;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5 艾丽;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策略使用现状的调查[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杨易;性别在交际策略中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王咪;英语交际策略在求职培训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唐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彭丹;关于会话课上开展交际策略教学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石玢;交际策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469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6469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