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及其治疗的现当代叙事与整合
发布时间:2017-11-12 11:33
本文关键词:暗示及其治疗的现当代叙事与整合
更多相关文章: 暗示 暗示治疗 心理治疗 历史发展 后现代视野 整合运动
【摘要】:暗示现象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际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9世纪末期,暗示成为解释催眠现象的核心成分,暗示现象由此开始进入心理学主流。20世纪初期,随着实验研究成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暗示初步呈现丰富的内涵。然而,实验研究背后的实证主义也不断缩小暗示现象的丰富内涵。这激起了部分临床治疗师的强烈反对,并促使他们坚持着临床应用取向。无奈,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认知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心地位,而暗示现象隐含着意识心理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顺理成章地被排挤出心理学主流,仅存在少数临床治疗师的手里。 当前,暗示被当做不可控的额外变量,严重影响着认知心理学核心课题的记忆研究。儿童暗示感受性的研究确证了暗示的存在及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暗示涵括了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实证主义的客观化、数量化、逻辑化的盲目追求,并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内,暗示的治疗价值通过技术化身份得到了众多疗法的整合性运用。不过暗示治疗隐含着深层的不足,即二元论的身心分立观和意识与潜意识分离,而且暗示治疗技术过于庞杂。 为了克服暗示治疗的不足,需要结合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整合运动,更需要站在后现代视野下重构暗示治疗的已有理论及其局限性,进而提出一个可行性整合路径与方法。科学心理学每次获得新发展,都离不开横向科学提供的新的一般方法论。所以,当前兴起的具身认知研究范式为暗示治疗的整合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当前认知心理学热点之一的内隐认知,则为暗示治疗的核心成分,即潜意识之说提供了丰富的确证,验证了潜意识强大的适应性能力。整合后的暗示治疗,经过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有效验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暗示治疗在当前中国还进一步取得了整合性发展,被再次融合到一个跨流派的整合模型当中,即认知暗示放松疗法。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沙,李蓓蕾;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文书生;抑郁心境与内隐、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陈自良,梅乔生;催眠术的发展与沿革[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3期
4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志厚;暗示教学法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陈启山;;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研究;2009年06期
8 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及治疗机理的医学人类学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9 许锦民;郑希付;;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10 蒋韬;耿柳娜;;SSCI中内隐自尊文献的定量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1175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1757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