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血小板在炎性疾病中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2-28 09:28

  本文关键词:血小板在炎性疾病中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出处:《天津医药》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血小板活化 炎症 脓毒症 真菌 哮喘 综述


【摘要】:血小板是具有止血功能的血细胞成分,也是炎性病变的重要参与者。研究发现,在脓毒症时,血小板对白细胞募集能力的增强及与之形成聚集体是促进炎性病变的重要因素,而血小板数量减少往往与不良临床结局有关。因此,血小板试验在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在侵入性真菌感染时,血小板同时表达介导抑菌效应和促进真菌传播效应,从而使调控血小板和真菌之间相互作用变得困难。在过敏性炎症时,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可加重气道障碍并导致肺功能改变。本文就血小板在炎性病变中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Platelet is a blood cell component with hemostasi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inflammatory lesions. It is found that in sepsis, the enhancement of leukocyte recruitment ability by platelet and the formation of aggregat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the decrease of platelet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Therefore, the value of platelet test in the monitor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disease has become a concern of the researchers.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simultaneous expression of platelets mediates bacteriostatic effect and promotes fungal transmissio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reg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telets and fungi. In allergic inflammation, excessive activation of platelets can aggravate airway disorders and lead to changes in lung fun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platelets in inflammatory lesions.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检验科;
【基金】:天津市卫生行业重点攻关项目(12KG131)
【分类号】:R363
【正文快照】: 血小板是循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在血管损伤时可通过黏附聚集于受损部位完成一级止血过程,以避免血液丢失。在病理情况下,异常活化的血小板可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1]。临床研究发现,作为血液中数量最多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血小板在机体对病原体防御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邢宇玲;辛晓敏;金英玉;;血小板在机体清除腺病毒中的作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22期

2 符基定;李妮妮;陈威成;芮蕾;温汉春;朱继金;;负荷量氯吡格雷对脓毒症血小板聚集和急性肺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2014年02期

3 李妮妮;符基定;陈威丞;芮蕾;温汉春;朱继金;;氯吡格雷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4年05期

4 马珍;张钦红;王忠诚;吴音;孟小容;;某三级甲等医院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4年35期

5 范晓枝;刘宏;;血小板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杰强,朱安今;肝脏病并发真菌感染112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年01期

2 ;真菌[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0年03期

3 靳欣;真菌检验技术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年06期

4 刘冰,余修中,杨敏,杨朝国;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无菌性体液中真菌[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黄彬,薛福英,姚金婵;恶性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情况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2年03期

6 周佩芳 ,李曼玲;医院内尿路真菌感染56例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年22期

7 田瑛;秦树林;;真菌实验检测方法的现状及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2年01期

8 刘正印,盛瑞媛,李旭丽,李太生,王爱霞;院内真菌感染149例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桑红;系统性真菌感染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1期

10 蔡年生;抗真菌药物与真菌感染诊治学术会议论文概述[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高兴;彭毅志;聂志宏;张晓兵;庄颖;袁志强;张立辉;周秘;程文广;吴军;张家平;罗奇志;;临床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冉玉平;;复杂真菌感染诊治经验分享[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烧伤后真菌感染研究进展[A];第八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贵州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明政;陈光秀;肖光夏;;烧伤并发真菌感染应进一步重视[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6 于占林;吴洋;;提高真菌检验阳性率的体会[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张晓燕;张红国;;喘息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现状及耐药性[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郭宁如;吴绍熙;;世界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流行因素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新华;魏旭雷;夏晶;阿克木江;王进军;;慢性腹泻患者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绍熙;郭宁如;;急性侵袭真菌感染治疗研究进展[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卫东;小小真菌里大乾坤[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华凌;将真菌化敌为友[N];科技日报;2013年

3 孟淑娟;如何减少癣的自身蔓延[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4 常丽君;蚂蚁感染真菌后行为大变[N];科技日报;2011年

5 程文沁;真菌耐药困局寻解[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 余进;真菌感染早诊 抢回救治时间[N];健康报;2011年

7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 教授 段德卿;老人肺部疾病应防真菌感染[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贾岩;抗真菌用药的多学科考量[N];医药经济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徐棣军;别把真菌感染误当皮炎湿疹[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乐民;警惕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致真菌感染[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晓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及主要病原真菌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红娟;Lactobacillus casei AST18抗真菌代谢产物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3 胡荣;血液肿瘤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来源及漱口预防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雅玲;养殖环境真菌气溶胶及相关真菌毒素的检测[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5 吴秀祯;双联苄类化合物羽苔素E的抗真菌机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晓利;病原性丝状真菌快速诊断和鉴定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袁长婷;核糖体RNA基因间隔区ITS及IGS在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8 王志东;伊曲康唑γ-干扰素对真菌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丽波;实验动物模型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快速鉴定、诊断[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国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3 付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36例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4 包琼凌;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政;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克跃;使用不同时间头孢哌酮对大鼠肠道真菌增殖和肠道真菌移位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09年

7 郑志鹏;肝脏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流行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帅民;预防使用氟康唑对头孢哌酮引起的大鼠肠道真菌增殖和易位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程晓丽;黄渤海沉积物真菌分子多样性及新种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陈丽;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5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5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