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型冠心病肾虚血瘀病证结合模型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model of myocardial ischem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bined with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Methods the model of non-disease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as established by shock, cold environment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hydrocortisone. Ligation of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of coronary artery and injection of hydrocortisone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xperimental rats were divided in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group, disease combined group and normal group, 5 rats in each group. Body temperature, body mass, respiratory frequency, heart rate,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Casson viscosity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modeling.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CM syndromes of two kinds of model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the body temperature decreased and the respiratory rate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group and the disease syndrome combined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body mass of the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group decreased or increased slowly,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Casson viscosity increased (P0.05P0.01); the 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electrocardiogram (ECG)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two model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CM syndromes and accord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I10B01-09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153)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830104)
【分类号】:R-332;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涛;徐秋玲;王伟;赵明镜;于永新;许文玉;郭淑贞;刘蕾;;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缺血心肌蛋白质组学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年07期
2 杜江;李楠;王和鸣;;肾虚模型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0期
3 贺海波;许佳;徐媛青;王洪武;狄国杰;李守超;孙志伟;何毓敏;张长城;袁丁;;竹节参总皂苷预处理对冠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J];中药材;2012年05期
4 沈自尹;王文健;;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10期
5 谭双;王彦云;刘如秀;万素君;李多娇;陈朝;郑军;;强心复脉颗粒对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1期
6 刘如秀;徐利亚;刘金凤;童建霞;陈靖;;滋肾通阳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爱华,李津婴,张锦方,周义德,耿莉萍,张青,叶丹;从老年性聋患者肾虚证探讨肾主耳理论的生化物质基础[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6期
2 郑祖国,李平;寿星宝对老年虚证疗效的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6期
3 刘尚全;中医辨证分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2期
4 张茂华;金国健;樊锦秀;朱红;王国芬;谢英姿;王志敏;杨铁伟;万卫昌;;老年人虚证证候与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调查[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5 俞洋;;益视宝胶囊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证型患者尿17-OHCS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6 李平,阎怀士;40例肺气虚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7 韩明向,倪恩荣,李平,周宜轩,魏江磊,史东岩,邹冬梅;中医虚证与红细胞内SOD活性相关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刘健;脾虚证泄泻与非泄泻患者的临床比较研究(附90例资料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9 严庆惠,冯建萍,张福娥;慢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赵江云,刘中本,吴华强;肺气虚、肺气阴两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华;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BMSCs动员归巢的机理及养心通脉有效部位方干预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戴霞;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罗云波;白术茯苓汤调控脾虚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谭琦;加味丹参饮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书考;“肾藏志应恐”神经生理机制及补肾方药效应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王祺;独参汤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相关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王瑞霞;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补肾中药改善IVF治疗结局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宋观礼;益肾降压颗粒对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临床疗效及性激素影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王明明;外燥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春;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证候生物学基础与益心解毒方药理药效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雯;孙永宁;;糖尿病阴虚证动物模型的复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唐利华,卢德赵,沃兴德,李毅,施孟如;肾上腺切除的肾阳虚大鼠肝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与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陈小野;证候动物模型诊断依据的设想与评价[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1期
4 郑平东,朱燕俐,丁名城,马正立,施玉华,汪丽亚,宫斌,方军,莫启忠;腺嘌呤诱发“肾阳虚”动物模型的研制[J];中国医药学报;1990年03期
5 刘志明,刘如秀;冠心病辨证论治的认识及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1994年03期
6 刘旭光,宋开源,刘雨星,余曙光,郝亮,罗荣;不同时辰针刺对“阴虚”、“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冼绍祥;欧明;;肾阳虚型心力衰竭肾脏髓质水通道蛋白的表达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王大鹏;壮骨伸筋胶囊对肾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贺海波;许佳;王洪武;何治;徐媛青;狄国杰;李守超;张长城;袁丁;;竹节参不同提取部位预处理对冠脉结扎诱导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年14期
10 刘家兰,李德清,段先宇;竹节人参提取物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仁;;肾虚证研究的临床思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李勇枝;中医肾虚证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3 谭从娥;黄祥云;李学思;;一对糖尿病双生子肾虚证动态变化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3期
4 张晓琳,胥筱云;肾虚证治的历代认识和发展脉络[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陈训华,郭振芳,张万强;骨丢失与肾虚证的相关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10期
6 杨俊姝;郝建新;;性激素与肾虚证“实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晓清;杨国汉;;肾虚证物质基础及模型研究现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谭从娥;王米渠;倪青;张辉;;糖尿病家族遗传特性与肾虚证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7期
9 韦若琪;王爱坚;黄李平;凌江红;;绝经后妇女肾虚证与MTHFR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2年02期
10 谭从娥;倪青;王米渠;;一个糖尿病家系中肾虚证相关功能类基因的筛选及验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义周;王庆松;刘妍;王蕾;;肾虚证择时用药的研究进展[A];2009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丁原全;;肾虚与衰老[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惠林;黄皓月;邸振福;赵恒侠;;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性激素与肾虚关系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陆峰;;老年高血压肾虚证的动脉僵硬度研究[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许海;;浅议中医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6 梁治学;胡燕;;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惠林;黄皓月;邸振福;赵恒侠;;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性激素与肾虚关系研究[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李亚妤;俞东容;袁博寒;王永钧;;慢性肾脏病3期肾气阴(血)虚证证候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9 曾倩;邓琳雯;裴红鸽;邓霞;魏智慧;冯凌燕;曾庆秋;;1343例育龄期妇女肾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全国第八次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杜位良;卢鸿雁;万川;高恒清;唐礴;邓忠跃;;振阳汤治疗肾虚证阳痿(ED)的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杨霓芝邋张再康 段小军 张蕾 王立新 包] 刘旭生 林启展 赵代鑫 左琪 马红岩;中医专家谈肾虚[N];健康报;2008年
2 ;科学认识肾虚本质[N];信息时报;2003年
3 董飞侠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肾内科;肾病不等于肾虚 肾病不一定补肾[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4 孙伟;养肾防衰须趁早[N];健康报;2006年
5 江苏省中医院 盛梅笑;肾虚、肾病、肾炎和肾盂肾炎有何不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尹涛;六味地黄丸 善用方为『利器』[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井夫杰;肾虚证的推拿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秦玉花;Ⅱ型糖尿病肾虚证分布及基因表达谱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李亚妤;慢性肾病3期肾气阴(血)虚证的临床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谭从娥;肾虚证在糖尿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免疫遗传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孙玉文;基于“肾为先天之本”2型糖尿病肾虚证的miRNA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若琪;绝经后妇女肾虚证与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吴迪;老年高血压肾虚证与收缩压、脉压相关性的预试验[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丁铭;老年高血压肾虚证的动脉功能研究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袁杰;老年高血压肾虚证证候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李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证与血瘀证骨密度改变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培源;肾虚与感音神经性聋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7 柳洪胜;神经系统疾病肾虚证中医体征计量诊断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8 王淳;不孕症患者肾虚证型及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吴志阳;高血压病肾虚证血脂变化与性激素关系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董冉冉;肾虚血瘀的理论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88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188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