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LSECtin在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免疫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08:17
【摘要】:肝脏作为免疫器官,承担着耐受和免疫的双重功能。两者间的精妙平衡依赖于肝内定居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外周白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长期以来,尽管肝脏免疫耐受(肝移植)和免疫低反应性(病毒慢性感染)早已被公认,但具体的机制还很不清楚。该属性使得肝脏成为病原体的靶器官,一些病原体如HBV则逃脱免疫控制而在肝细胞长期存在。 HBV是嗜肝性DNA病毒。HBV感染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威胁到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卫生问题。就病毒本身而言,对肝细胞并无直接的病变作用。其对肝脏的巨大损伤来之病毒慢性感染诱导的免疫反应,由早期的应答不充分到中期的衰竭及后期的免疫紊乱。因此,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被认为是引起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而同时机体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也完全介导了病毒的清除。免疫反应的双刃剑角色,让我们干预处理慢性感染时,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HBV感染后,积极有效的清除病毒,依赖于天然免疫和继发免疫的共同调节作用。在CD4+T细胞的辅助下,CD8+T细胞通过细胞毒和非细胞毒机制,清除感染的靶细胞。因此,CD8+T细胞的功能和状态在决定病毒感染的进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遗憾的是,慢性感染时,CD8+T细胞常常处于衰竭状态。当前的研究发现了多种与之相关免疫信号转导通路。包括细胞膜表面高表达以PD-1为代表的多种抑制性受体,这些负调控分子限制了T细胞抗病毒效应;其次,在微环境下,其它细胞分泌的调节性因子,如IL-10,TGF-β调节和抑制抗病毒免疫反应;第三,调节性细胞,如FoxP3+的天然和诱导的调节性细胞(Tregs)、调节性CD8+T细胞和髓来源抑制细胞,以cell-to-cell的接触方式,抑制APC的成熟、分泌调节性细胞因子和直接减弱T细胞的功能;最后,职业和非职业抗原递呈细胞的改变给予T细胞的不适当刺激信号。由细胞和分子构成的综合体系,编织了一套复杂的抑制性网络,抑制CD8+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从而促进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当前,治疗乙肝,日益被国际认可的趋势是:双管齐下,联合治疗。既要抗病毒,又要调免疫。仅抑制病毒复制无法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降低病毒载量,提升免疫能力,打破免疫耐受,以恢复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持久清除病毒、恢复机体保护性免疫。目前免疫调节药物有DC疫苗疗法,CIK细胞疗法和免疫负调节分子(PD-1,IL-10, LAG-3, TIM-3等)阻断法。HBV特异性T细胞功能受损是机体无法清除病原体的关键原因之一,而免疫负调节分子又是促使T细胞功能衰竭的关键因素,因此以T细胞免疫负调节分子为靶标,封闭其抑制功能从而恢复T细胞的免疫反应,尤其是起关键效应功能的CD8+T细胞,重获抗病毒能力。 LSECtin是Ⅱ型跨膜糖蛋白,位于人类染色体19p13.3,是C型凝集素家族的新成员,该家族成员包括CD23、DC-SIGN、DC-SIGNR。LSECtin结合Ebola病毒,SARS冠状病毒,纤丝病毒,Lassa病毒,促进细胞对日本脑炎病毒的易感性。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LSECtin以Ca2+依赖的方式,结合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N-链接的糖蛋白,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T细胞分泌IFN-γ,IL-2的水平,从而负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这促使我们想知道LSECtin在HBV感染时的免疫调节功能。 我们计划构建HBV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小鼠模型。在模型小鼠里,我们通过过表达LSECtin蛋白和敲除LSECtin,以及封闭LSECtin等手段,多层次多角度探索LSECtin在HBV感染时的免疫功能。 由于HBV感染宿主的偏嗜性:人和猩猩,以及HBV转基因小鼠的天生中枢耐受,长期以来限制了在小动物模型上研究HBV导致的免疫反应。直到近年来, Francis V.Chisari团队和台湾陈培哲团队分别首次建立了HBV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小鼠模型。为研究HBV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尝试建立该模型,通过剂量优化,检测体系和评价体系摸索,我们成功的建立了HBV急性感染的小鼠模型,可持续2周左右;同时,我们还建立抗原持续时间更长一些的急性感染模型,抗原的持续时间可达1个月。最后,我们建立了慢性感染模型,满一年后,仍有1/3的小鼠,表面抗原为阳性。 首先,我们在Balb/c背景的LSECtin敲除小鼠里建立两种急性模型,缺失LSECtin后,血清中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水平更低,肝细胞中核心抗原下降,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更低。反之,我们利用质粒在小鼠体内过表达LSECtin,则延缓病毒抗原清除。在C57BL/6背景的慢性模型中,敲除LSECtin,加速抗原的清除,小鼠有更低的表面抗原阳性率,这和急性模型的表型一致。总之,LSECtin可以延缓病毒抗原的清除,动物表型提示LSECtin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帮凶”。 LSECtin是通过什么机制延缓病毒抗原清除的呢?LSECtin作为继发免疫的负调控分子,减弱继发免疫反应,结合活化的T细胞,抑制T细胞的增殖,降低T细胞分泌IFN-γ和IL-2的水平。而CD8+T细胞在决定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探讨LSECtin是否抑制了CD8+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建模后,比较WT和KO小鼠肝脏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的表型,我们发现,缺失LSECtin后,CD8+T细胞呈现CD25highCD62LlowCD127low的表型,而这群细胞正是发挥抗病毒效应的细胞。提示LSECtin可能抑制CD8+T细胞的活化及效应。进一步的ELISpot实验,也提示LSECtin抑制病毒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肝脏混合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是分泌抗病毒关键因子IFN-γ的主要来源。总之,体内外实验,提示LSECtin可能通过降低表型为CD25highCD62LlowCD127low的CD8+T细胞群比例,抑制肝脏内淋巴细胞分泌效应因子IFN-γ的能力,从而导致延缓病毒抗原清除。 在表型确凿和机制上有初步探讨后,我们想在应用有所尝试。小分子化合物GlcNAcβ1-2Man是LSECtin的高亲和力配基。Ki值为3.5+0.4μM。近期研究发现,GlcNAcβ1-2Man可阻断LSECtin与Ebola病毒,Lassa病毒等病毒的相互结合,此外,该化合物还可封闭LSECtin对日本脑炎病毒的识别,降低细胞的易感性。但是,GlcNAcβ1-2Man在体内是否有封闭功能,国际上未有报道。我们建立HBV慢性感染小鼠模型,腹腔注射13μM的GlcNAcβ1-2Man,持续六周,令人吃惊的是,糖注射组比PBS组有更低的表面抗原和E抗原水平,表面抗原阳性率更低,暗示GlcNAcβ1-2Man可作为LSECtin的功能性阻断剂。 综上所述,LSECtin作为免疫负调控分子,抑制CD8+T细胞的抗病毒的功能,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帮凶”。小鼠体内实验提示LSECtin的高亲和力配基GlcNAcβ1-2Man可封闭其抑制T细胞反应的功能,从而加速病毒抗原清除。综合提示LSECtin可能被作为潜在的靶分子,用来干预或治疗HBV。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12.62;R-332
【图文】:

小鼠模型,急性感染,小鼠,质粒


图 2 质粒 pAAV/HBV1.2 注射 Balb/c 小鼠后,成功建立 HBV 急性感染小鼠模注射后,按图示时间点收集样品。20 倍稀释血清,ELISA 检测表面抗原(A)(B)。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细胞内的核心抗原(C)。4.3 用 pAAV/HBV1.2 质粒建立 HBV 慢性感染小鼠模型为了建立慢性感染模型,质粒的剂量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为获得合适量,我们选择了三种剂量 3μg,5 μg 和 10 μg 。用生理盐水调整质粒 pAAV/H浓度,然后经尾静脉 5sec 内注射 C57BL/6 小鼠。从注射开始计时,第 10 周时释血清,表面抗原的水平见图 3A。从注射开始计时,分别于实验第 4 周、第 7 周、第 9 周、第 13 周、第 16 周、第 24 周、第 28 周、第 32 周、第 36 周、第 40 周、第 44 周、第 52 周和第集血清,用 PBS 缓冲液稀释至 20 倍体积后送至解放军 307 医院检测 HBsAg 的果小鼠血清 20 倍稀后 COI 数值大于 1,检测结果判定为阳性。持续监测到第阳性率见图 3 B,仍然高达 30%以上。HBV-DNA 的检测数据见图 3 C。

急性感染,抗原,速率,过表达


BD图4. 敲除LSECtin后,急性感染小鼠体内抗原清除速率加快。Balb/c 背景WT和LSECtinKO 小鼠,用 pBS-HBV1.3 建模,按时间点收集血清。20 倍稀释,ELISA 检测血清中的HBsAg(A)和 HBeAg(B)的水平。4.2 质粒 pBS-HBV1.3 急性 HBV 感染小鼠模型中,过表达 LSECtin 抑制抗原清除小鼠体内缺少 LSECtin 后,病毒抗原清除加快。反之,过表达 LSECtin,可以抑制抗原清除吗?于是

慢性感染,表面抗原,抗原,阳性率


. 敲除 LSECtin 后,慢性感染小鼠体内抗原清除速率加快;表面抗BL/6 背景 WT 和 LSECtin KO 小鼠,用 pAAV-HBV1.2 建模,ELAg(A);表面抗原的数值,COI>1 判断为阳性,WT 和 KO 小鼠的结本章里,在我们成功构建 HBV 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疾病模型Ctin 敲除小鼠来探索其功能。在 Balb/c 背景小鼠敲除 LSECtin,无论 pAAV/HBV1.2 质粒建模,均呈现一致的表型:缺失 LSECtin 后 E 抗原清除加快;肝细胞中核心抗原的含量更低。反过来,在野用 pBS-HBV1.3 建模,同时过表达 LSECtin,与对照组相比,过抗原和 E 抗原的清除。一反一正,两个方面证明了 LSECtin 延缓同时,在令人更为关心的慢性模型里。用 pAAV/HBV1.2 质粒在,敲除 LSECtin 后,小鼠体内的表面抗原水平更低,到第 12 周而 WT 小鼠还高达 50%左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介素7可促进癌症免疫反应[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2 马玉林;;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免疫反应[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免疫学分册);1978年01期

3 顾绍裘;免疫反应中免疫活性细胞间的关系[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4 罗椒衍;;抗生素对免疫反应的影响[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3年01期

5 王昌炳;;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引起免疫反应因素的统计与评价[J];角膜病杂志;1981年04期

6 杨俊何;;过量摄入锌可损害免疫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1985年09期

7 杨尊之;;免疫基础讲座(七)[J];眼科新进展;1986年03期

8 唐术成;史敏言;;妊娠母体内抗胎免疫反应的调控[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89年03期

9 阎永堂;冉新泽;魏书庆;;输血对受致死剂量照射大鼠骨髓移植后部分免疫反应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1992年03期

10 彭孝纬;;幽门螺杆菌特异的免疫反应与基因检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峰;;系统血液快速固有免疫反应[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董文心;倪湘莲;刘全海;;清肠栓对小鼠迟发性免疫反应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JoachimSaloga;AlexanderH.Enk;RalfRoss;AngelikaB.Reske-Kunz;JürgenKnop;张理涛;张玉环;;过敏性免疫反应中的树枝状细胞——从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到潜在的治疗手段[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爱珍;邢达;;脂多糖诱导植物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第十届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2012年广东生物物理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2年

5 孙海洋;林洪丽;;蛋白尿和免疫反应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6 李禹涛;吴丽华;胡松华;;异性对小鼠性激素水平和免疫反应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孙建和;杨伟炎;沙淑花;Jochen Schacht;;小鼠耳蜗核因子-kB P65免疫组化定位[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凌尔军;Brenda T.Beerntsen;;白腹丛蚊(Armigeres subalbatus)和两种丝虫(Brugia malayi和Brugi pahangi)的免疫互作关系[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玉环;;过敏性免疫反应中的树枝状细胞(综述)[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岩坂日出男;野口隆之;;SIRS时的Th1/Th2平衡[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荣;抑制“过激”免疫反应新机制被发现[N];健康报;2006年

2 尹兵;什么是免疫屏障与免疫反应[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记者 谢军;我国科学家发现抑制“过激”免疫反应的新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4 刘乐;《免疫学》:研究发现微生物引发免疫反应的新机制[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5 记者 王小龙;英揭示干扰素在免疫反应中的独特作用[N];科技日报;2014年

6 ;免疫:能完全“免”去你的病吗?[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记者  王春;人体免疫也要“适度”[N];科技日报;2006年

8 王雪飞;再说免疫反应[N];健康报;2003年

9 记者 钱铮;免疫研究新进展有助人类防癌[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田雪;法H5N1型流感疫苗试验获显著免疫反应[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光;富含胞嘧啶的脱氧寡核苷酸对免疫反应的负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伟刚;PD-L1/PD-1信号通路在同种异体移植免疫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高峰;IL-2及其受体在脑和垂体中的表达及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4 孟庆翔;尘螨变应原舌下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TSLP-OX40L信号通路介导的TH2型免疫反应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邱建华;豚鼠听觉系GABA样、SP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构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6 孙宝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生物特性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病例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7 李军;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在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树俊;第一代腺病毒载体和第三代腺病毒载体免疫反应差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2 庞海燕;考虑免疫反应的病毒动力学模型的全局性态[D];西南大学;2006年

3 赵冰;黄芪多糖作为乙肝病毒DNA疫苗佐剂对小鼠免疫反应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韩晓丽;具有免疫反应的乙肝病毒时滞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5 单庆文;广西罗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免疫反应[D];广西医科大学;2003年

6 眭鑫;具有潜伏细胞和免疫反应的HIV模型的动力学性态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7 张莉;具有感染年龄结构和免疫反应的病毒动力学模型分析[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8 李化兵;条件免疫反应对小鼠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毛姣玉;猴脑纹状体边缘区脑啡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杨;HIV-1C亚型DNA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反应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780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780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