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当前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据统计,截止至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亿人次,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廉价、易接受的避孕方法对于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十分迫切的。免疫避孕由于具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男性避孕药具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Cysteine-rich secretory protein-1, CRISP-1)是一种由附睾头部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雄激素依赖型糖蛋白,通过与卵子表面的互补位点相作用,参与精卵融合的一系列过程。研究表明重组CRISP-1蛋白和纯化的天然CRISP-1蛋白在多个动物模型中均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通过调控精子的获能及影响精卵融合,从而影响生育效果,提示CRISP-1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避孕候选疫苗。除了传统的减毒、灭活疫苗及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外,另一种在体内针对精子蛋白产生免疫应答的方法,是直接将编码精子蛋白的质粒DNA注射至宿主体内,即DNA疫苗,但由于裸DNA带负电荷,难以通过脂质的细胞膜;在体内易被核酸酶降解而迅速清除,DNA疫苗免疫效果多不尽理想。壳聚糖是一种带正电荷的天然聚合物,无细胞毒性,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载体系统已经被成功的应用于基因的体内外转染,并有研究证实,壳聚糖与不同抗原一起给药时可起到协同作用,优化免疫效果。本研究以小鼠Crisp-1cDNA为靶基因,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鼠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然后采用复凝法制备壳聚糖-pcDNA3.1-Crisp-1(CS/DNA)纳米复合物,对其相关物理学、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并与裸质粒DNA疫苗,重组mCrisp-1蛋白疫苗比较其免疫避孕效应及安全性,为开发新型男性避孕疫苗奠定基础。 研究目的 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 2.构建载Crisp-1DNA疫苗的壳聚糖纳米粒; 3.评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的免疫避孕效应及壳聚糖纳米粒作为DNA避孕疫苗载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1.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行BamHI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和序列比对验证。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cDNA3.1-Crisp-1或空载体pcDNA3.1转染至COS-7细胞,48h后行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COS-7细胞中mCrisp-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2.复凝法制备质粒浓度分别为50μg/mL、100μg/mL、200μg/mL的壳聚糖-pcDNA3.1-Crisp-1纳米粒(CS/DNANPs),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不同质粒浓度下DNA的包埋率。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纳米粒形态,用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多分散度和zeta电位。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壳聚糖纳米粒与质粒的结合力及在核酸酶条件下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DNA的保护作用。然后将载Crisp-1DNA疫苗的壳聚糖纳米粒直接转染至COS-7细胞,与脂质体比较其细胞毒性,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口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鉴定转染后mCrisp-1在COS-7细胞内的表达。 3.将雌、雄性BALB/c小鼠分别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pcDNA3.1空载体组、裸质粒pcDNA3.1-Crisp-1DNA疫苗组、CS/DNA纳米粒组和重组(?)nCRISP-1蛋白组。每只动物初次免疫及加强免疫总共免疫3次(分别记为0周、2周和4周),经股四头肌注射,每次接种DNA或重组mCRISP-1蛋白剂量为50μg。分别于每次免疫前一天及第一次免疫后2、4、6、8、10、12周行内眦静脉取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risp-1抗体水平,(?)(?)estern blot和中和性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Crisp-1抗体的特异性。第三次免疫后2周,将各组雌、雄性小鼠分别与生育力正常的异性小鼠进行合笼,次日凌晨见阴栓视为交配成功,将雌鼠单独喂养,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妊娠率和每窝产仔数。给药期间,密切观察小鼠有无过敏反应,局部炎性反应及中毒现象,在末次给药后8周,取各组小鼠重要脏器和生殖器官行病理学检查。 实验结果 1.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经BamH I和Hind III双酶切后,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1条约5.4kb的pcDNA3.1片段和约750bp的mCrisp-1片段,测序结果与mCrisp-1基因序列一致。转染后COS-7细胞RT-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Crisp-1转染组扩增出一条约750bp的特异性条带,而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无特异性条带出现。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重组pcDNA3.1-Crisp-1质粒转染的COS-7细胞可见强烈的FITC标记的绿色荧光,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未见绿色荧光。 2.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壳聚糖纳米粒对不同浓度质粒DNA的包埋率,结果显示,三种浓度下质粒包埋率均达90%以上,但当质粒浓度为100μg/mL时,壳聚糖对质粒DNA的包埋率最高(94.09±0.17%),且与另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CS/DNA纳米复合物形态较为规则,近球形,大小较均一,直径多在150-200nm之间,散在分布,分散性好。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纳米粒平均直径为189.3nm,多分散指数为0.459,粒径分布范围较窄。Zeta电位约为+0.2mV。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壳聚糖与DNA疫苗结合后使质粒DNA完全阻滞于加样孔中,并可保护质粒DNA不受核酸酶降解。MTT试验结果显示CS/DNA纳米复合物组细胞存活率与裸质粒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脂质体组(p0.01)。将未处理的正常COS-7细胞和经不同方式转染pcDNA3.1-Crisp-1的COS-7细胞分别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TM介导转染的COS-7细胞还是CS/DNA纳米复合物直接转染的COS-7细胞中均可看到明亮的绿色荧光,而未处理组和pcDNA3.1空载体转染组细胞未见绿色荧光,表明壳聚糖可有效的介导Crisp-1DNA疫苗在真核细胞中表达。qRT-PCR检测经不同方法转染后COS-7细胞中Crisp-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和pcDNA3.1空载体组未检测到Crisp-1mRNA表达,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TM组Crisp-1mRNA表达水平略高于CS/DNA纳米复合物转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LISA结果显示,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小鼠,生理盐水和pcDNA3.1(+)空载体均未诱导特异性Crisp-1抗体产生,而pcDNA3.1-Crisp-1免疫组小鼠均在初次免疫后2周即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空载体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并于末次免疫后4周达到最高峰,停止免疫后8周抗体滴度又逐渐下降。CS/DNA纳米复合物和重组mCRISP-1蛋白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裸质粒pcDNA3.1-Crisp-1免疫小鼠(p0.05),但CS/DNA纳米复合物免疫组小鼠和重组mCRISP-1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Crisp-1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pcDNA3.1-Crisp-1、CS/DNA NPs和重组mCRISP-1蛋白免疫后的血清可与纯化的重组mCRISP-1蛋白反应,产生一条约36kDa的弱带和一条约32kDa的强带,并与天然的精子粗提蛋白反应后可形成一条约30kDa的特异性条带。而生理盐水、空载体pcDNA3.1免疫组及免疫前血清与重组mCRISP-1和天然精子粗提蛋白反应后均未见特异性条带产生。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免疫后血清与重组mCRISP-1蛋白共同孵育,不能与重组(?)nCRISP-1蛋白和天然精子蛋白产生特异性反应。生育试验结果显示雌性小鼠各组妊娠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0%,10.754±0.55),pcDNA3.1空载体组(90.9%,10.69±0.44), pcDNA3.1-Crisp-1组(45.5%,6.80±0.58), CS/DNA纳米复合物组(25%,4.00±0.57),重组mCRISP-1蛋白组(25%,4.33±0.33);雄性小鼠各组妊娠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分别为:生理盐水组(100%,10.57±0.56),pcDNA3.1空载体组(100%,10.43±0.55),pcDNA3.1-Crisp-1组(40%,6.17±0.31),CS/DNA纳米复合物组(26.7%,3.75±0.48),重组mCRISP-1蛋白组(26.7%,3.75±0.2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pcDNA3.1空载体组雌雄性小鼠妊娠率及平均每窝产仔数无明显差别(p0.05),但其他三组雌雄性小鼠妊娠率及平均每窝产仔数均呈不同程度降低。尽管pcDNA3.1-mCRISP-1免疫组雌雄性小鼠生育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和pcDNA3.1免疫组(p0.05),但显著高于CS/DNA纳米复合物组和重组mCRISP-1蛋白免疫组(p0.05,p0.05)。雌雄性CS/DNA纳米复合物和重组mCRISP-1蛋白免疫组小鼠生育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性小鼠之间生育抑制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期间,各组小鼠均未见明显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后各组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及生殖器官均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risp-1及壳聚糖-pcDNA3.1-Crisp-1纳米复合物。pcDNA3.1-Crisp-1DNA疫苗具有一定的生育抑制效果,但避孕效果不尽理想。壳聚糖纳米粒可显著提高pcDNA3.1-Crisp-1DNA疫苗的免疫效应,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39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军,杨瑞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NA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2年02期
2 王志军,袁正宏,闻玉梅;DNA的电荷转移[J];生命的化学;2003年05期
3 冀海伟,刘道杰;卟啉试剂在DNA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试剂;2005年02期
4 ;Study on the binding mode of Mg(Sal_2trien) with D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19期
5 刘孟黎;韦小谦;;两种DNA抽提方法的操作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6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DNA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7 ;Effect of Dose Rate in DNA Damage Induced by γ-ray[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06年00期
8 焦鹏;叶文静;常起;赵晓民;;从血液中提取DNA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03期
9 杨同文;朱自学;;厨房中粗提DNA[J];生物学通报;2007年03期
10 ;科学家确定一种新的与DNA复制相关的酶[J];广西科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本文编号:
281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