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需求损害和正情绪功能对青年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7:17
在中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大死因并有其独特的自杀学特征,引至学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过去很少有研究考虑到探索个体内的动态系统和个体与环境间的动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并大都关注消极情感在自杀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新近发展起来的人际理论为框架,分析青年人群自杀渴望和自杀行为的形成路径;探讨正情绪功能对自杀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以大学生和精神科住院病人为对象。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可行的测量模型;构建回归框架,检验自杀风险性最高的个体特征,验证人际理论的适用性。然后,结合情感环状模型,在情感成分中提取自杀风险高预测性信息;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检验情感成分与人际需求成分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危险等级个体情感模式的差异。再次,通过双因素模型对经典Chapmen躯体快感缺失量表和社会快感缺失量表的理论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快感缺失的心理本质。最后,结合期待和消费快乐成分构建回归框架,探讨不同快乐成分在自杀行为成因中的特异作用;并应用Fisher's Z转换比较两组高危临床病人快乐能力与人际需求损害的相关系数差异。 由此得出的主要结论: 1.两个人际变量同时存在时可导致严重的自杀渴望,其人际变量的构成跨文化背景相同,可能是自杀意念形成所特有的病因学基础。 2.暴露于疼痛和刺激经历有助于自杀能力的习得,这种能力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与自杀意念是两个互相独立的概念。 3.自觉不能对他人幸福有所贡献可能是最接近自杀渴望的成因,该人际变量与习得性自杀能力的交互作用是在临床评估层面上有效预测自杀风险的要素,显著预测临床评估的自杀风险,且贡献率超过其他危险因子。本研究结果说明,自杀行为将发生在个体即想自杀又有能力实施自杀的情况下。 4.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对自杀风险的预测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积极情感对人际损害的预测权重更高,而随着自杀危险等级的提高将逐级削弱。在情感空间中,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自我伤害组正负情感水平冲突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而未遂组正负情感水平都趋低表现出对生的淡漠。 5.双因子模型分析发现,躯体快感缺失和社会快感缺失成分具有多维特征,提取的一般因子对快感缺失的临床表现反映更为准确。其中,社会快感缺失对一般因子的贡献明显高于躯体快感缺失,即特质快感缺失主要来源于人际。与抑郁症不同,快感缺失对精神分裂症可能是相对独立的病理表现。提取的一般因子在不同样本的特定表现能够很好地区分病患的严重程度和特征。 6.快感缺失可能同时作用于自杀渴望和自杀能力的成因,而不同的成分其贡献率也不同,躯体快感缺失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的疼痛刺激经历,并与消费快乐联合预测更高的冲动性。快乐成分对构成自杀渴望的人际需求也有特异的表现,躯体和社会快感缺失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人的自杀渴望作用同时显著,社会快感缺失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意义更大,期待快乐则与抑郁症病人的自杀渴望特别相关。 人际需求损害是致命自杀行为稳定的预测因子,人际理论可能提供了不同自杀形式共享的病原学机制;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正情绪功能为自杀学研究提供了通过其他危险因素无法获得的重要依据;这些发现将成为青年人群自杀病因学概念的重要内涵,有助于自杀的临床诊断与评估,为自杀行为矫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切入点,也为全面了解自杀个体勾画了心理图画。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395.6
【部分图文】: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回顾 自杀行为界定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的人际网络和个体内部小环境等都与自杀有密关系。自杀多因素模型[19]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实施自杀是大量危险因素复合作用的果,每个自杀者的自杀原因可能都不尽相同,当前的自杀理论应该阐明这些因素何与自杀行为相关。
图 1-2 理论观点归纳的自杀行为理论还应同时解释其他人口统计学差异对自杀率的影响性别,年龄,文化的差异。比如性别分布,除了中国,世界所有国都超过女性[75]。比如职业,女医生的自杀率上升速度较普通民众要有争辩性的自杀行为观察结果是难以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的人会不断实施自杀,乃至很少的人会真正死于自杀[77]。根据世界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5图1-3 自杀的人际理论假设归属感挫伤(图 1-4)、难以承受的负担感(图 1-5)和习得的自杀能力(图 1-6)三个结构以及它们与以上述危险因素的关系用结构方程模式描述如下。潜变量用圈表示,显变量用方形表示,箭头从高阶潜变量指向显变量和下级潜变量。4.1 归属感挫伤(Thwarted Belongingness, BELONG)如上所述,社交孤立终生都是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致命自杀行为最显著并且最可靠的预测因子之一。人际理论与过去的理论一致,阐释了社会联系对自杀行为的关键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未满足的”归属的需要”[80]是关系到自杀渴望的一种特殊的人际需求,并且是多维结构。如图 1-4 详细描述了归属感挫伤定义的结构(类似一个潜变量测量模型)。Baumeister and Leary(1995)提出归属需要包括两方面:”人们似乎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个体频繁的,情感上愉快的或积极的互动,这些互动要发生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怀和关注的框架中。”图形描述的分层潜变量模型中归属感挫伤是有两个下级因子的高阶潜变量。概念化这两个人际功能维度(下级因子),即归属感挫伤是由孤独和缺少互相关心的关系组成的。借鉴 Russell[81]和 Joiner 等[82]对这个构念的概念化
本文编号:2829411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395.6
【部分图文】: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回顾 自杀行为界定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个体所处的人际网络和个体内部小环境等都与自杀有密关系。自杀多因素模型[19]向我们展示了个体实施自杀是大量危险因素复合作用的果,每个自杀者的自杀原因可能都不尽相同,当前的自杀理论应该阐明这些因素何与自杀行为相关。
图 1-2 理论观点归纳的自杀行为理论还应同时解释其他人口统计学差异对自杀率的影响性别,年龄,文化的差异。比如性别分布,除了中国,世界所有国都超过女性[75]。比如职业,女医生的自杀率上升速度较普通民众要有争辩性的自杀行为观察结果是难以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的人会不断实施自杀,乃至很少的人会真正死于自杀[77]。根据世界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5图1-3 自杀的人际理论假设归属感挫伤(图 1-4)、难以承受的负担感(图 1-5)和习得的自杀能力(图 1-6)三个结构以及它们与以上述危险因素的关系用结构方程模式描述如下。潜变量用圈表示,显变量用方形表示,箭头从高阶潜变量指向显变量和下级潜变量。4.1 归属感挫伤(Thwarted Belongingness, BELONG)如上所述,社交孤立终生都是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致命自杀行为最显著并且最可靠的预测因子之一。人际理论与过去的理论一致,阐释了社会联系对自杀行为的关键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未满足的”归属的需要”[80]是关系到自杀渴望的一种特殊的人际需求,并且是多维结构。如图 1-4 详细描述了归属感挫伤定义的结构(类似一个潜变量测量模型)。Baumeister and Leary(1995)提出归属需要包括两方面:”人们似乎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个体频繁的,情感上愉快的或积极的互动,这些互动要发生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怀和关注的框架中。”图形描述的分层潜变量模型中归属感挫伤是有两个下级因子的高阶潜变量。概念化这两个人际功能维度(下级因子),即归属感挫伤是由孤独和缺少互相关心的关系组成的。借鉴 Russell[81]和 Joiner 等[82]对这个构念的概念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丽琴;林富春;雷皓;;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波谱学杂志;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829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294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