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微囊藻毒素致大鼠肝细胞氧化损伤机制探讨及B族维生素联合维生素C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20-10-14 13:38
   目的: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探讨微囊藻毒素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的损伤机制,并且对抗氧化营养素及B族维生素对微囊藻毒素染毒所致肝细胞的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为寻找肝脏保护与肝癌预防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1、购买BRL(大鼠肝细胞)细胞株,待增殖情况稳定,开始试验。 2、MC-LR染毒肝细胞,24小时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毒素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4、根据正交设计结果,BRL预先加入维生素作用,24小时后加入MC-LR染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 5、RT-PCR:结合正交设计实验,筛选出有效的保护组合,通过逆转录PCR技术,测定目的基因PCNA和UDG在mRNA水平上的改变。 结果: 1、与正常组细胞相比,MC-LR在浓度低于1μg/ml时,促进BRL增殖,浓度为0.5μg/ml时,细胞增长达到峰值;MC-LR浓度高于1.25μg/ml时,抑制细胞增殖。 2、MC-LR染毒BRL后,细胞凋亡发生变化,当浓度在0.001~0.5μg/ml范围,凋亡率逐渐增加,1~2.5μg/ml凋亡率逐渐减少。 3、与正常组细胞相比,不同浓度MC-LR作用下,PCNA表达量及UDG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MC-LR浓度在0.01~1.0μg/ml范围内,PCNA表达量随MC-LR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MC-LR浓度达到1.25μg/ml时,PCNA表达量开始下降;UDG表达的变化趋势与PCNA一致。 4、正交分析结果显示:与没有维生素保护的染毒细胞相比,VitB6、VitB12、VC作用后,细胞内SOD、GSH-PX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VitB12与VC存在协同效应。 5、在高浓度MC-LR干预下,与没有维生素保护的染毒细胞相比,维生素B6、B12+VC作用后,PCNA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6、B12、B12+VC作用后,UDG表达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低浓度MC-LR干预下,与没有维生素保护的染毒细胞相比,维生素B6、B12作用后,PCNA表达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6、VC、B12、B12+VC作用后,UDG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MC-LR在不同浓度时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低浓度时有促进细胞增生的作用,凋亡率逐渐增加;在高浓度时却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或细胞毒作用的表现,凋亡率逐渐降低。 2、MC-LR通过影响BRL的PCNA和UDG基因mRNA表达,启动BER修复途径,可能是BRL氧化损伤后的修复机制之一。 3.维生素VitB6、FA、VitB12、VC对MC-LR致BRL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中,维生素一阶交互作用的最佳保护组合为:VitB12+ VC。
【学位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151;R363
【部分图文】:

生长曲线,倒置显微镜,细胞融合,铺路石


结 果(一)大鼠肝细胞(BRL)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绘制1、倒置显微镜下 BRL 生长动态观察 72 小时如图 1-3 所示:BRL 单层贴壁生长,互不重叠,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细胞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内染色质稀疏空亮,核仁 1~2 个。接种 24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10~15%,48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50%,72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80~90%,可以消化传代。

生长曲线,倒置显微镜,细胞融合,铺路石


结 果(一)大鼠肝细胞(BRL)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绘制1、倒置显微镜下 BRL 生长动态观察 72 小时如图 1-3 所示:BRL 单层贴壁生长,互不重叠,呈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细胞多角形,边界清楚,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核内染色质稀疏空亮,核仁 1~2 个。接种 24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10~15%,48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50%,72 小时后细胞融合率约为 80~90%,可以消化传代。

倒置显微镜,细胞融合


倒置显微镜下BRL接种72小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华,孙昌盛,胡志坚,汪家梨,王章敬;饮水微囊藻毒素在大鼠肝癌发生期间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2年04期

2 许川;舒为群;邱志群;常晓松;罗教华;付文娟;曹佳;;绿茶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肝细胞凋亡、Bcl_2表达及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1期

3 马旋,张睿,叶建新,宋淑云,马秀兰,卢燕;维生素E、C和B_2协同抗大鼠体外、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及血脂的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4 冯小刚,卫涛,袁春伟;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光催化降解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纪荣平,李先宁,吕锡武,朱光灿,浦跃朴,张立将,赵传鹏;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对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朱守民;DNA损伤修复基本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年05期

7 殷丽红,屈卫东,朱惠刚;微囊藻毒素致肝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3期

8 张继彪;郑正;杨光俊;赵永富;;γ-辐照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化学;2006年05期

9 苑宝玲,陈一萍,郑雪琴,刘会娟,曲久辉;高铁-光催化氧化协同去除藻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10 王波,张光明,马伯志,吕洪刚,王慧,张锡辉;微囊藻毒素在超声场中的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840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2840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