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低氧对新生隐球菌毒力因子的影响尚不清楚。探讨低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24孔板、96孔板培养的方法分别在正常氧浓度(21%)和1%氧浓度培养条件下建立生物膜体外模型;分别在2、4、8、12、24、48、72 h取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用光学显微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MTT等方法观察2组氧浓度下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厚度、形态、生长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不同氧条件下新生隐球菌在体外模型中均能形成生物膜,且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相似,均经历黏附、聚集、微菌落形成及生物膜成熟的过程,最终形成厚度约为16μm的成熟生物膜;生物膜的细胞密度及生长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达到一定成熟度后逐渐稳定;与正常氧浓度相比,1%氧浓度下各时间点生物膜细胞密度及生长活性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氧浓度下新生隐球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低氧可能具有促进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低氧 生物膜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82)
【分类号】:R379.5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侵入性医疗装置应用,系统性真菌感染不断增加。新生隐球菌是种在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机会性致病真菌,特别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致命性脑膜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2 徐元玲;王建东;蒋琪霞;;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临床识别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洁;廖万清;;真菌生物膜形成及应对策略[J];世界临床药物;2011年07期
2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3 张慧;孙红英;;生物膜中白念珠菌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年04期
4 邓琳;黄苏扬;孔庆涛;李宗辉;桑红;;念珠菌与黑色素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5年03期
5 Jinxue Luo;Jinsong Zhang;Xiaohui Tan;Diane McDougald;Guoqiang Zhuang;Anthony G.Fane;Staffan Kjelleberg;Yehuda Cohen;Scott A.Rice;;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fouling a membrane bioreactor[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5年03期
6 廖勇;吕雪莲;唐庆龙;敖俊红;杨蓉娅;;基于PubMed数据库医学真菌生物膜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付小兵;;细菌生物膜形成与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J];创伤外科杂志;2008年05期
2 蒋琪霞;刘玉秀;印洪林;李晓华;朱礼霞;彭青;周昕;;负压伤口治疗中2种填充敷料对伤口血管化和组织增殖活性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2期
3 简垣材;张德庆;邱明;;不同pH对变异链球菌体外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4 解怡洁;张媛;蒋琪霞;;含银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8期
5 孔庆涛;桑红;王乐;曾梅华;王高峰;张敏;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不同氧浓度对新生隐球菌尿素酶和磷脂酶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11期
6 闫培芳;梁景平;姜云涛;;碱性pH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粪肠球菌活性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顾菊林,李林;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3 李志瑜;新生隐球菌菌株中常同时含有不同倍体的细胞[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4 潘炜华,廖万清,霍克克,李波,张佳忆;新生隐球菌稳定载体的构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陈江汉,温海,徐红,仇芸,赵瑾;多巴培养基快速鉴定新生隐球菌产黑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7期
6 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霍克克;新生隐球菌高效转化方法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7 郭秀军;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2期
8 郭秀军;瘳万清;;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合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9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防御反应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3年06期
10 陈裕充,廖万清,梁晓博;新生隐球菌在巨噬细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5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黄生军;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D的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车付彬;纳米化杀手肽的制备表征和抗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王永强;山苍子油对小鼠系统性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曹瑞华;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检测及其抑制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