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 流行克隆 毒力 生物被膜
【摘要】:研究背景: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不发酵糖类的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上世纪70年代,Ab对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均敏感,且被认为毒力较低。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该菌强大的耐受干燥等恶劣环境的能力、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固有耐药能力和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能力的发展,造成包括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世界流行,使其已成为院内感染、尤其是ICU的最重要致病菌之一,临床治疗困难。目前,对Ab的研究多集中于耐药机制、治疗方案及流行病学方面,且已证实各种克隆的流行与其耐药性的获得相关。但是目前对CRAb的致病能力及毒力因子的研究较少,以生物被膜形成(Biofilm Formation,BF)、铁摄取系统、外膜蛋白OmpA(outer membrane proteinA,Omp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研究较为深入。与Ab黏附致病相关的蹭行运动(twitching motility)、菌毛蛋白、红细胞凝集活性(hemagglutination activity,HA)以及明胶酶(gelatinase)等具有毒力作用的酶类也被证实与Ab的毒力相关。Ab的毒力是否也对Ab的流行产生影响目前并不清楚。同时,其耐药性的获得是否对其致病和体内外生存能力产生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表明,Ab获得环丙沙星、粘菌素、碳青霉烯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后可导致其毒力及体内外生存适应能力的改变。因此,研究Ab临床感染菌株耐药性的获得对于其毒力及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致病能力与耐药菌株流行性的相关性对研究其流行原因和区分定植或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测定我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A、B、C3个流行克隆的毒力相关因子,分析这3个克隆持续流行的原因和致病能力的变化。 方法:采用运动平板法测量A、B、C3个流行克隆和非耐药流行株的蹭行运动直径;试管法检测其明胶酶活性;稀释法测定其D-甘露糖相关O型、AB型红细胞凝集活性;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结果:我院A、B、C3个流行克隆均无蹭行运动能力,但在碳青霉烯敏感株中其阳性率为33.3%(7/21)。仅1株B型菌株表现出明胶酶活性。在D-甘露糖存在条件下,A、B、C流行克隆及碳青霉烯敏感菌株O型、AB型的红细胞凝集阳性率分别为2.7%(1/37)、10.8%(4/37),45%(9/20)、75%(15/20),0、0,19%(4/21)、19%(4/21)。在A流行克隆中,43%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阳性率49%,阳性率8%,,无强阳性形成能力菌株;B型中仅5%阴性,弱阳性15%,阳性者占60%,强阳性者为20%;C型中56%为阴性,33%为弱阳性,11%为阳性,无强阳性菌株;敏感组强阳性率达33%,阳性29%,弱阳性33%、阴性5%。 结论:我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A、B、C3个流行克隆在蹭行运动及A、C2个流行克隆在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低于敏感株,提示耐药流行克隆致病力减弱。B型耐药流行克隆在红细胞凝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方面较A、C型克隆强,三者存在毒力差异。本研究说明耐药选择压力可能是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A、B、C克隆在我院医疗环境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但其致病性可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不一定会导致临床感染率明显上升。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 流行克隆 毒力 生物被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78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前言13-15
- 1 材料和方法15-22
- 1.1 材料15-16
- 1.2 主要实验仪器16
- 1.3 方法16-22
- 2 结果22-27
- 2.1 菌株来源及构成比22
- 2.2 Ab 碳青霉烯耐药流行克隆及敏感菌株蹭行运动能力比较22-23
- 2.3 明胶酶活性检测结果23
- 2.4 D-甘露糖抵抗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结果23-24
- 2.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24-27
- 3 讨论27-29
- 结论、创新点、问题及展望29-31
- 参考文献31-35
- 文献综述35-45
- 参考文献40-45
- 致谢45-46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6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兰,林伟,陈凌,马玉珠,王佩兰,孟申;住院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趋势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2 叶国强;钟馥霞;吴春风;叶晓光;;鲍曼不动杆菌4年耐药谱变化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史伟峰,姜建平,糜祖煌;鲍曼不动杆菌6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4 吴建荣;杨青;孔海深;夏英勤;;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6年01期
5 潘晓龙;周东升;吴祥林;徐元宏;;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02期
6 戴春梅;陈辉;袁金玲;;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连续4年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7 漆涌;陶莹;伍勇;戴春梅;郑兰香;;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6期
8 周金凤;陈梅;曾昭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年03期
9 刘全英;高霞;;144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年03期
10 王山梅;张继良;;连续6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动态监测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宝坤;;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干预措施评价[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孙立新;刘兰平;耿蓉娜;温婵;;儿童住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测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3 郭素珍;黄建英;陈映霞;;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郭素珍;黄建英;陈映霞;;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慧红;俞云松;戴冬玲;沈波;韩立中;余素飞;傅鹰;;控制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李慧;王宏伟;贾红岩;;292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黄桂芬;张吉克;张迎春;;我院ICU病房2010-2012年6月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高芹;吕晓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感染治疗探讨[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杨青;周志慧;符一骐;周华;陈衍;俞云松;;浙江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A];2012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杜晓翔;叶蕾;张秀华;;2004-2010年院内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变迁的分析[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医院药事管理质控中心、临床药学分会十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陶庆春;警惕鲍曼不动杆菌[N];健康报;2006年
2 通讯员朱水英 记者李水根;鲍曼不动杆菌研究获多项创新成果[N];健康报;2010年
3 祝建芳邋朱水英 特约记者 俞欣;鲍曼不动杆菌存在新耐药基因[N];健康报;2008年
4 福建省立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王大旋 本报记者 曾令浩 整理;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联合用药为王道[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 刘丽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 陈宏斌;院内细菌耐药有分布图[N];健康报;2014年
6 廉颖婷 刘紫瑞;抗生素研发跑不过超级细菌?[N];甘肃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敬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威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许攀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与“耐药岛”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符一骐;中国部分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丁;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6 田雪;多利培南及其联合用药对不同碳青霉烯酶基因鲍曼不动杆菌体外和体内抗菌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7 闫中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多态性及耐药基因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8 马真;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周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阮陟;中国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OXA酶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相关耐药基因的初步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2 周广涛;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永恒;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郭普;蚌埠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β-内酰胺类药物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5 毕春宇;天津市住院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情况调查[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尹文君;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耐药基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2年
7 陆水英;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研究及耐药基因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聂璐;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分子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9 吴祥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及基因型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10 磨国鑫;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病例特点、耐药特征及暴发流行模式的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555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5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