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玉郎伞多糖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BDNF通路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7 19:42

  本文关键词:玉郎伞多糖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BDNF通路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玉郎伞多糖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 行为学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路


【摘要】:目的:通过观测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海马BDNF、 TrkB、 p-CREB、CREB表达的影响,同时观察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接受YLSPA治疗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情况,从而探讨YLSPA抗抑郁作用的BDNF神经营养机制。 方法:1、将5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YLSPA组、氟西汀组,采用连续21天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配合孤养建立小鼠抑郁模型。2、观测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体重、自主活动和糖水偏爱度的影响。3、运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测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和DG区颗粒细胞的形态结构、数目的影响。4、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DG区颗粒细胞BDNF、TrkB、p-CREB、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5、运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研究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DG区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1、实验第22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减少p0.01);自主活动和糖水偏爱度都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YLSPA组小鼠体重明显增加(p0.01);自主活动和糖水偏爱度都明显增加(p0.01)。 2、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数、DG区颗粒细胞出现明显固缩,细胞形态改变为锥形或多边形,胞核染色加深,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YLSPA组小鼠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DG区颗粒细胞形态改善,细胞数目增加,其中以DG区颗粒细胞改善最为明显p0.01)。 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BDNF、TrkB、p-CREB、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YLSPA组小鼠海马DG区BDNF、TrkB、p-CREB、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P0.01或P0.05)。 4、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YLSPA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或P0.05)。 结论: 1、YLSPA能改善CUMS模型小鼠体重、自主活动与糖水偏爱度,表现出抗抑郁作用。 2、YLSPA明显提高CUMS模型小鼠海马内BDNF、TrkB、p-CREB、CREB的表达,表明YLSPA对CUMS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机制与通过激活脑内BDNF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3、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可以引起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发生,YLSPA干预可以减低海马细胞凋亡。
【关键词】:玉郎伞多糖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 行为学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85.5;R-332
【目录】: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4
  • 参考文献13-14
  • 第一部分 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海马结构的影响14-33
  • 1 材料14-15
  • 2 方法15-18
  • 3 结果18-25
  • 4 讨论25-30
  • 参考文献30-33
  • 第二部分 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BDNF通路的影响33-50
  • 1 材料33-34
  • 2 方法34-36
  • 3 结果36-43
  • 4 讨论43-47
  • 参考文献47-50
  • 第三部分 YLSPA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50-60
  • 1 材料50-51
  • 2 方法51-52
  • 3 结果52-57
  • 4 讨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 全文结论60-61
  • 综述 BDNF信号转导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61-74
  • 参考文献69-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4-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军;张玉;郑增长;黄延旺;宋红生;;CREB转录因子及其磷酸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2 张臣颢;张曼芳;谢青莲;成志恒;邹洪;金玫蕾;;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抑郁小鼠模型的建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艳美;慢性应激、大脑损害与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2期

4 彭贵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5 毛庆秋,黄真;抗抑郁药与抑郁动物模型[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6 胡永东;;血清BDNF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7 张璐璐;郑洪波;马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1期

8 陈美婉;罗焕敏;;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物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6期

9 徐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10 胡莺燕;洪武;方贻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信号通路与抑郁症[J];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636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36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5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