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公平和均衡的优质义务教育,即全体人民可以共享到最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基础,而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在理论研究上存在诸多不足、实践中问题凸显,所以本研究以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资源整合的主体、依据和方式的研究,构建出一种新模式来优化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进而实现优质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本研究采用从应然到实然的研究范式,遵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的逻辑。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来搜集资料,并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访谈数据按照为什么整合、凭借什么整合和怎样整合三个维度划分。首先厘清“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与外延,归纳出应然中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中的主体、依据和方式,并构建合理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理论框架。以沈阳市为基点总结其在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中的特点、优势,分析不足和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国内外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发达国家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实践经验,提炼出实践中常被采纳的资源整合模式,比较其优缺点,归纳出改进我国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要点,并依据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出改进实践的资源整合方式即学区集团化模式。研究发现,义务教育资源是指促进义务教育实践开展与实现义务教育目标而被占有、使用和消耗的一切社会资源。义务教育资源是基础性义务教育资源和提升性义务教育资源的统一体。基础性教育资源即可见的物质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提升性教育资源即无形的知识性资源,包括观念资源、制度资源、技术资源、关系资源和品牌资源。本文提到的整合是对配置的深化、对利用的丰富,是一种整体系统化的整合方式。尽管沈阳市义务教育成绩不俗,但在整合实践中存在着资源整合主体单一、整合依据偏差和整合方式呆板低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大胆提出学区集团化模式。即以教育集团为基础、学区为依托,社会适度参与的资源整合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整合主体多元化,即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整合依据灵活合理,即遵循义务教育发展规律,以政府引导为主、配合市场机制,并以教育发展原则为基础,根据资源性质差异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进行的合理化整合;整合方式整体系统即遵循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辨别与确认-引入与配置-激活与利用-输出与扩大。这一模式保障了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在范围上的扩展和价值上的升值,有利于破除沈阳市在优质义务教育实践中的难题,是实现沈阳市优质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 资源整合 学区集团化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2.3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引言9-26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一)有效整合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基础9-10
- (二)实践中,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着一些显著问题10
- (三)当前,,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存在诸多不足10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1
- (一)研究目的10-11
- (二)研究意义11
- 三、文献综述11-21
- (一)关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理论的研究综述13-16
- (二)关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整合方式的研究综述16-19
- 1.名校办分校17
- 2.学区制17-18
- 3.中外合作18
- 4.集团化18-19
- (三)关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综述19-21
- (四)研究述评21
-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26
- (一)研究思路21-22
- (二)研究内容22-23
- (三)研究方法23-26
- 1.搜集资料的方法23-24
- 2.分析资料的方法24-26
- 第二章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26-39
- 一、核心概念研究26-32
- (一)优质义务教育资源26-30
- 1. 教育资源是基础性教育资源与提升性教育资源的统一26-30
- 2.优质教育资源30
- (二)教育资源整合及相关概念辨析30-32
- 1.教育资源整合30-31
- 2.相关概念辨析31-32
- 二、应然“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32-39
- (一)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主体32-34
- 1.政府32-33
- 2.学校33
- 3.社会组织33-34
- (二)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依据34-36
- 1.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34
- 2.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必须遵从行政管理规律34-35
- 3.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35-36
- (三)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模式36-39
- 1.资源的辨别与确认36-37
- 2.资源的引入与配置37
- 3.资源的激活与利用37
- 4.资源的输出与扩大37-39
- 第三章 沈阳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实证研究39-47
- 一、沈阳市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39-40
- 二、沈阳市优质义务教育整合问题研究40-47
- (一)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主体存在的问题40-42
- 1.政府政绩观导向依然较强40-41
- 2.学校提升性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41
- 3.社会主体的教育投入意识尚未完全确立41-42
- (二)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依据问题42-44
- 1.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实践中的路径依赖42
- 2.优质义务教育整合行政规律占垄断地位42-43
- 3.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差异化不明显43
- 4.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忽视效用性43-44
- (三)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存在问题44-47
- 1.优质资源的辨别与确认标准不明确44
- 2.优质资源的引入与配置渠道不畅通44-45
- 3.优质资源的激活与利用方法不系统45-46
- 4.优质资源输出与扩大的机制不健全46-47
- 第四章 中外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经验比较47-56
- 一、建国以来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比较47-51
- (一)类别置换模式47-48
-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48-49
- (三)学区制办学模式49-50
- (四)集团化办学模式50-51
- 二、域外义务教育整合模式比较51-56
- (一)德国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51-53
- (二)英国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53-54
- (三)美国公平的义务教育改造54-56
- 第五章 完善沈阳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56-64
- 一、学区集团化模式的内涵56-57
- 二、学区集团化模式的建设方略57-64
- (一)多元主体有机联动57-59
- (二)整合依据灵活合理59-60
- (三)整合方式整体系统60-64
- 结束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70
- 附录 1:个人简历70-71
- 附录 2:访谈提纲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建中;何玄鹤;李有彬;;我国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2期
2 董海凤;;对当前东部沿海农村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7期
3 张力;;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展望[J];中小学校长;2008年11期
4 邱红标;;着力谱写鹰城教育新篇章[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年Z1期
5 ;《教育与经济》2003年总目录[J];教育与经济;2003年04期
6 金平,张玉红;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浅论[J];继续教育;2003年S1期
7 程建全;;加快教育资源整合 提高农村办学效益[J];今日浙江;2006年21期
8 陈玉珍;;对县级农广校在教育资源整合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06年06期
9 王玉妍;;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多赢[J];企业家天地;2012年03期
10 陈琳格;;数学课堂 因你而精彩——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J];贵州教育;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春英;;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2 魏红;;发展边疆经济,教育要先行[A];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第33期进修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办公室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国情调研文集(第6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政轩;徐启方检查指导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N];安康日报;2014年
2 通讯员 杨居平 夏天;专题研究城区江南片教育资源整合工作[N];安康日报;2007年
3 罗时春;奉新县政协五建议助推教育资源整合[N];光华时报;2007年
4 胡敏;倡导尊师之风 建设教育名城[N];扬州日报;2007年
5 苏志龙;真正突出教育为先 切实加快发展[N];吴忠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玉林;研究市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N];临汾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强国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延安日报;2009年
8 市委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建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N];酒泉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东华;我市干部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N];淮南日报;2009年
10 曾立玺;兰州市政协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建言献策[N];民主协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有彬;黑龙江省工业城市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敏;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育资源整合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于瑶;优质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3 曲学合;县域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那书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王芳;山东省平阴县义务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何超;开源学习管理平台的资源共享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礼;“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孙元;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化模式—集团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冰;沈阳市和平区全民终身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陆志海;分布式教育资源整合系统构建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50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05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