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探析
本文选题:雁阵模型 + 农村 ; 参考:《西北人口》2015年04期
【摘要】: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性加剧,产业在国内区域间转移使得中国经济呈雁阵式继起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探讨了"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障碍、各种开发模式的优劣与不同开发方式的理性选择。本文认为历经经济发展、产业的转移、人口结构的变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任意一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产业与人口环境与地域发展的差异性制订符合本地区域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编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选择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配置相应的开发资源,从而务实地服务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Abstract]: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aggravating, and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regional countries makes the Chinese economy develop in the form of wild goos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mod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bstac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rural areas of China under the "wild goose array model", and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development modes. In this paper, we think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acro economy of the country, the industry and the popul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be limited b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nsfer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ny rural huma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cal regiona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the rational mod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resources are chosen, so as to ser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大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4XSH007)
【分类号】: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农村人才流动现象的社会资本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柏群;;日本新农村运动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3 李文政;;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府职能的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4 胥仕元;;论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东南学术;2010年06期
5 万忠;杨小平;;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及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6 令峗;张维栋;;成人教育在西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缺失与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11年07期
7 白雪;;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浅析[J];北方经济;2009年07期
8 齐素泓;;农村人才困境及其出路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张丽宾;;我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46期
10 张玉韬;吴美娟;王修来;;区域人才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失衡特点[J];价值工程;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淑明;;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基本素质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2 周建国;;农民发展权的法律保护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钟桂安;侯庆华;郭龙龙;;基于与东盟合作的湛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4 李兆捷;;我国农村社会资本研究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5 田文林;抗拒与变迁: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多维透视[J];阿拉伯世界;2001年03期
6 余学川;余夏;李小华;;谈涪陵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7 宿一兵;;日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湖南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9期
8 冯皓;朱庚友;冯宜萍;;破解西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难题——对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姚艳;索志林;;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10 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俊;李娜;韩雨;马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田文林;李荣;;抗拒与变迁:中东经济现代化的多维透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维国;杨印生;;知识型农民培育体系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徐振宇;谢志华;;小农分户经营、市场范围扩展与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另类农业产业化的村庄经验[A];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C];2008年
5 徐振宇;;机会平等、分工深化与城乡协调发展[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6 白一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的全面发展[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7 徐振宇;;机会平等、分工深化与城乡协调发展[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夏先良;知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吴忠群;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陈金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海旭;日本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NGUYEN THANH DUONG(阮青阳);越南北部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剑锋;郓城县水浒文化旅游城开发项目的投融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星炎;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邱平;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志勇;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萧;商丘市睢阳区农民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刘泽锋;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超;欧盟全球化调整基金制度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黄翠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萱;;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崔建华;;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缺陷及其深层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陈立新;;当前农村实用人才的期盼[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王晓冬;索志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6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7 计亚萍;张广济;姜安;;农民工“内卷化”行为倾向研究[J];长白学刊;2010年06期
8 赵延芳;;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输出与人才回流问题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9 王通讯;论人才结构调整[J];中国人才;2003年07期
10 耿显家;实施农村人才开发刻不容缓[J];中国人才;200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永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朱哲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4 王娇妞;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孝峰;正确认识转岗培训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彭永芳;对人力资源实施会计化管理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3 王银书;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0年03期
4 邱刚;国有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16期
5 唐明渊;学点人力资源知识[J];苏南乡镇企业;2000年10期
6 ;企业人力资源需要重组[J];中外管理;2000年03期
7 韩敏;;刍论基层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际金融;2001年11期
8 彭剑锋;;21世纪人力资源管[J];销售与市场;2001年02期
9 郑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文化浅析[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10 唐棠;试论人力资源的负债属性[J];财会月刊;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茹;华雅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东;;非营利组织中虚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仕鹏;;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俊;;构建区域护理人力中心探析(以南通市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曹大海;王建民;闻立杰;;一种基于工作流日志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价模型[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6 韩保明;;企业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7 喻剑利;;虚拟人力资源综述[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海萍;;论新形势下组织人力资源外延管理之必要[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红玲;;略谈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晋卿;;永续企业家的事业——人力资源[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人力资源,企业最宝贵的资产[N];经济日报;2000年
2 龚华明;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经理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向勇;学习人力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李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曾湘泉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莫荣;探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黄文颖;谁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尴尬?[N];南京日报;2004年
6 姚裕群 郝丽;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职能[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付鸿雁;邮政科学开发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N];人民邮电;2000年
8 记者齐洁;西藏移动启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N];人民邮电;2003年
9 方家平;首席人力资源官会“火”吗[N];市场报;2002年
10 马丹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全面启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沈伟;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连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利琴;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杨伟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柳;人力资源权益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金孝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豆谊博;企业人力资源计分卡理论的拓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志刚;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记分卡模式构建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林岚;M中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徐慧;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姜嘉智;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田璞;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1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79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