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Z大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5 23:02
【摘要】:教师作为大学人力资源队伍中最核心的人才,对于学校发展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较高的流失率,将对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使其在生源竞争加剧的环境下生存艰难。如何从学校层面出发,通过优化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有关管理政策来缓解、减少教师流失行为的发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与意义。本文以Z大学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Z大学教师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和相关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对Z大学教师队伍情况及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开展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得出Z大学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完善的薪酬体系、缺乏多元丰富的激励机制、缺乏科学高校的培训体系、缺乏科学高校的培训体系、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被认同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为避免教师流失对学校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影响,本文希望Z大学自上而下、从思想理念到制度操作都能进行更新和变革。从学校管理层面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强人文关怀,在实践执行层面,通过转变学校人事处职能,实现从对教师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转化。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确保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成长性和外部竞争性;二是通过建立丰富的激励机制,从物质、精神多方面相结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将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结合;三是通过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与学校的匹配性和专业能力,同时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四是通过建立起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将自己与学校看做统一有机体。同时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提高教师对学校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接纳,建立严格的政策监督及反馈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能有效施行。本文提出的相关措施是针对当前Z大学当前情况所提出的,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修正和优化。同时,希望可以为其他民办高校提供相关参考。
【图文】:

模式图,中介,人才流失,图表方法


对其的满足不一定使员工感到满意,提高积极性,但假使其不能被满足,则极易激发员工的不满意情绪,进而产生对抗行为,其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该理论的重点在于说服组织重视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2.3 人才流失模型比较常见的人才流失模型有:马奇和西蒙模型、普莱斯模型、莫布雷中介链模型以及扩展的莫布雷中介链模型。其中扩展的莫布雷中介链模型是在分析结合其余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得出的,力求全面找出影响企业员工流出的因素,采用图表方法将员工流出的变量间的关系结合现实,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因此本文的问卷设计就是基于这一模型。该模型认为,影响员工从企业流失主要受工作满意度、在企业内部改变角色取得收益的预期、在企业外部改变工作取得收益的预期,个人价值观及其他偶然因素。这一模型可以提醒企业通过关注员工离职想法产生后至离职行为发生之前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而改善,以减少流失情况的发生。模式图如下:

大学


第三章 Z 大学教师流失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3.1 Z 大学基本情况Z 大学位于古都西安,成立于 1995 年,是一所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以管理、经济类专业为主,艺术、文学、教育、工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坚持对学生结合个性化特征进行培养,办学定位于“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建校24 年来,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目前,学校共有会计、金融、物流贸易、休闲管理、文化传媒、人文教育、艺术设计、信息工程、人居环境、高职、通识教育等 11 个二级学院,共设 34 个本科专业,19 个专科专业;图书收藏 157 万册,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 122 个,在校生两万余人,取得了多项国家、省级荣誉,形成了其具备自身特色的品牌竞争力及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的独特优势,对于其招聘优秀教师、招收优秀学生、提升办学水平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Z 大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架构图如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杰;;关于推进大学教师参与大学治理的几点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24期

2 王茜;;大学教师发展:理念定位与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9年03期

3 陈广斌;;谈谈大学教师的课程观[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4 肖舒楠;陈彦青;;什么样的大学教师受欢迎?[J];青年教师;2009年06期

5 姜超;;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的主体关系与路径突破[J];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11期

6 王钢;蒋亦华;;大学教师评价“尺度”建构:以发达国家为观照[J];江苏高教;2018年12期

7 胡成霞;;学科·知识·权力——大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历史社会学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8 胡甲刚;陶军;;大学教师学术权利的内涵解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9 唐宽晓;李虎林;;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文化论坛;2019年03期

10 王菁华;;做一个恬静、快乐而卓越的大学教师[J];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屏;李琳琳;;大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爱华;郑晓齐;;香港科技大学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的政策及其特点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卢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设与大学教师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孟繁玲;袁孟红;李登新;;东华大学教师分类管理实践[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马立红;曲艺;刘明耀;;国外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特点与启示[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6 苏明明;王淑娟;杨华靖;关玉晶;蒋宝芳;;如何运行一个成功的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密西根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为例[A];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C];2016年

7 贺卫方;;关于停招硕士生事答批评者[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刘兆吉;;大学教师的威信及师生关系[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9 ;理工科大学教师文化素质调查与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伟;;从牧师到教师:英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变革——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陆琦;聚焦暑期的大学之——大学教师:一样忙碌 别样收获[N];科学时报;2011年

2 曾泳春;如何评价一个大学教师[N];中国科学报;2012年

3 程智;评价最终要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N];中国科学报;2012年

4 胡乐乐;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大学教师?[N];中国青年报;2011年

5 胡乐乐;为全心投入教学的老师正名[N];中国青年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谢湘;大学教师不再是体面悠闲的职业[N];中国青年报;2011年

7 马臻;大学教师也应阶段性自我评估[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王之康;大学教师舞弊,撤职降级了事?[N];中国科学报;2018年

9 胡珉琦;大学教师的努力为何失去了效力[N];中国科学报;2018年

10 记者 许妍 通讯员 于杰;探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路径[N];江苏教育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红;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潘奇;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研究:1100-197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金凤;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D];西南大学;2010年

5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金平;学术与政治之间: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历史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碧虹;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潇;“双一流”背景下我国H大学教师流动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2 芦鑫;Z大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佳露;“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杜宇杰;新媒体时代大学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型[D];河南大学;2018年

5 毛园园;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名模型[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孙雅楠;山西省太原市老年大学教师培训体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年

7 符灿;志于学术: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追求[D];湖南大学;2018年

8 雷佩;大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9 陈晨;生成、共契与互动—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关系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刘晨光;当代中国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0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600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