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部门取消身份管理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5:37
【摘要】:长期以来,身份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分类管理形式,产生并成型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身份管理中,依据学历、经历等条件劳动者被赋予干部身份或工人身份。劳动者因身份的不同,享有的薪酬、福利、职业发展机会不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复杂,新的职业类型层出不穷,将劳动者区分为干部和工人两大类过于简单笼统,身份管理已极大地不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然而身份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依然得以存在和应用,身份与岗位“两张皮”、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导致分配和机会的不公平等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对于我国政府部门长期存在的身份管理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其形成与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与弊端,进而提出消除身份管理的手段与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身份管理产生于建国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军官、进入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领导岗位或管理岗位,获得干部身份;城镇居民通过招工的形式进入企业生产部门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勤务、杂务岗位实现就业,获得工人身份。身份管理体现出终身制、等级制的特征,两种身份之间难以实现跨越,干部身份相对于工人身份具有优越性。当前政府部门的人事管理政策和实践中,身份管理依然存在,表现形式有:身份确认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干部身份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资格条件,身份是新进人员确定岗位和确定职工退休年龄的依据。在呼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实行身份管理造成身份与岗位分离,导致分配的不公平,影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造成公共行政资源浪费,阻碍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身份管理弊端早已显现,但身份管理并未彻底取消,这是因为传统人事管理思维影响,相关制度改革存在滞后性,以及政策延续性和改革中公平问题的考量。要加快取消身份管理的步伐,彻底消除身份管理,就应该让“干部”和“工人”回归其本来的岗位意义,与身份剥离,并对带有身份管理色彩的现行劳动人事政策进行调整,比如人事档案政策、退休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0
本文编号:2805362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浩;周峗;于霞;周欣然;彭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唯实;2015年11期
2 徐风烈;;多重规范体系中的“干部”概念解释——基于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争议案件的思考[J];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03期
3 吴婕;;干部岗位设置应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J];价值工程;2015年05期
4 姜翼鹏;;组织人事管理与选人用人机制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孙维维;;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推进人事制度创新——杭州市运河综保委岗位管理体系创新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4期
6 张永刚;;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历程及举措探析[J];学术论坛;2012年12期
7 张海峰;梁云芳;;浅谈破解“身份管理”难题[J];现代商业;2012年23期
8 王爱云;;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12期
9 孟铭;;干部一词的由来[J];新长征(党建版);2011年03期
10 熊丙奇,黄培清;身份管理:我国人力资源流动的壁垒[J];科技与管理;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805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805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