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14:09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的重要性。员工在职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为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所推崇,并被作为企业人才管理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对于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员工在职培训管理大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员工在职培训体系并不成熟,未能形成真正的人才管理力量。本文以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国内外员工在职培训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员工在职培训进行概念界定,分别介绍了员工在职培训的理论基础和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培训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对多家企业开展的实地调查结果,提出了解决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了解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参考国内外员工在职培训的调查问卷,设计出《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7份,有效率为96.2%。调查问卷包括组织支持、员工参与、培训内容、培训成效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在思想上很重视员工培训,但对企业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资金投入以及专业化师资力量方面的支持明显不足;企业员工同样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培训对于个人工作改善的积极意义,但对培训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并不高;员工在职培训多以新员工入职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职业技能为主,而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培训多以企业内部讲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培训形式单一;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开展在职培训,但企业和员工双方对培训效果并不满意,使培训失去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意义。根据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本文总结出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在职培训的组织支持不足、员工参与度不高、在职培训内容不全面、在职培训效果不理想等。根据目前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有针对地提出解决措施。即加大在职培训的组织支持力度,如构建完善的在职培训管理制度、加大对在职培训的资金支持、为在职培训提供专业力量支持等;通过引导员工进一步认识在职培训的重要意义,构建在职培训的激励机制等方法提高员工对在职培训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培训需求调查、构建完善的培训内容体系并进行及时反馈与优化来提高员工在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构建合理的在职培训评估机制可以从构建在职培训评价体系和培训改进工作两个方面来改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弥补过往员工培训研究主体的不足,为员工培训,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提供新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民营企业内部在职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72.92;F276.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培训的相关概念
1.2.2 培训的分类
1.2.3 培训的理论基础
1.2.4 培训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2.5 企业培训投资内容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理论基础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概述
2.1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含义与价值
2.2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特点
2.2.1 管理关注度与员工参与度有所提高
2.2.2 员工培训以企业内训为主
2.2.3 培训内容以岗位工作经验为主
2.2.4 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较为重视
2.3 常见的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形式
2.3.1 技术熟练工与学徒工培训
2.3.2 企业新员工培训
2.3.3 企业内训与企业外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编制
3.2 研究对象与过程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组织支持
3.3.2 员工参与
3.3.3 培训内容
3.3.4 培训成效
3.4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3.4.1 在职培训的组织支持不足
3.4.2 员工参与度不高
3.4.3 在职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3.4.4 在职培训效果不理想
3.5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访谈调查
3.5.1 访谈问题设计
3.5.2 访谈调查对象
3.5.3 访谈调查过程
3.5.4 访谈调查结果
3.6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3.6.1 管理者支持程度
3.6.2 员工参与程度
3.6.3 培训内容完善度
3.6.4 培训成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对策研究
4.1 为在职培训提供充分的组织支持
4.1.1 构建完善的在职培训管理制度
4.1.2 为在职培训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4.1.3 为在职培训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支持
4.2 提高员工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
4.2.1 引导员工认识在职培训的价值
4.2.2 构建员工在职培训的激励机制
4.3 提高员工在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4.3.1 开展员工在职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
4.3.2 构建完善的在职培训内容体系
4.3.3 对培训内容进行反馈与优化
4.4 构建合理的在职培训评估机制
4.4.1 构建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评价体系
4.4.2 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训工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访谈调查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7098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72.92;F276.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培训的相关概念
1.2.2 培训的分类
1.2.3 培训的理论基础
1.2.4 培训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2.5 企业培训投资内容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理论基础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概述
2.1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含义与价值
2.2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特点
2.2.1 管理关注度与员工参与度有所提高
2.2.2 员工培训以企业内训为主
2.2.3 培训内容以岗位工作经验为主
2.2.4 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较为重视
2.3 常见的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形式
2.3.1 技术熟练工与学徒工培训
2.3.2 企业新员工培训
2.3.3 企业内训与企业外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编制
3.2 研究对象与过程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组织支持
3.3.2 员工参与
3.3.3 培训内容
3.3.4 培训成效
3.4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3.4.1 在职培训的组织支持不足
3.4.2 员工参与度不高
3.4.3 在职培训内容不够全面
3.4.4 在职培训效果不理想
3.5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访谈调查
3.5.1 访谈问题设计
3.5.2 访谈调查对象
3.5.3 访谈调查过程
3.5.4 访谈调查结果
3.6 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3.6.1 管理者支持程度
3.6.2 员工参与程度
3.6.3 培训内容完善度
3.6.4 培训成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对策研究
4.1 为在职培训提供充分的组织支持
4.1.1 构建完善的在职培训管理制度
4.1.2 为在职培训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4.1.3 为在职培训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支持
4.2 提高员工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
4.2.1 引导员工认识在职培训的价值
4.2.2 构建员工在职培训的激励机制
4.3 提高员工在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4.3.1 开展员工在职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
4.3.2 构建完善的在职培训内容体系
4.3.3 对培训内容进行反馈与优化
4.4 构建合理的在职培训评估机制
4.4.1 构建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评价体系
4.4.2 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培训工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民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2 访谈调查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洪佳;郭善玲;;民营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8年12期
2 刘凤英;张俐超;糜海燕;宋永明;;中小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李淑娟;;中国企业培训的国际差距——西门子企业培训剖析[J];继续教育;2007年05期
4 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5 曹大连;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03期
6 孙宁;;成人的学习特性与企业员工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28期
7 王开国,宗兆昌;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辛达;ZJ公司新员工培训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佳;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颖;我国企业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何艳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论培训的理论、原则、问题及处理对策[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7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85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