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基于SFA方法的高校创新效率测评研究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7-08-15 00:05

  本文关键词:基于SFA方法的高校创新效率测评研究与对策建议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效率 高等学校 随机前沿分析法 测评研究


【摘要】: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高校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作为国际科技研究与合作交流的主要阵地,多年来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同时,高校也是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各高校情况不尽相同,其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创新活动效率也不同。此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为高校创新体制的建设完善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对高校创新效率理论作出阐述,并对创新效率相关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FA方法的创新效率评价模型。然后,本文在实证分析部分,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5个部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下属高校的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在此过程中,本文将各部委下属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的评价决策单元,测评了这5个部委下属高校2010年到2014年间的创新效率,分析了创新效率测评结果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与创新资本投入相比,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对部委高校创新活动成果有更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将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相比,部委高校在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时存在更多的无效率项因素;教育部高校在将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时更具有创新优势。进一步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时发现:部委高校现有的RD项目结构对市场经济价值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国际交流有利于创新科研成果的产生;高校在创新成果市场价值转化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总体来讲,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综合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最后,本文从高校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创新环境三方面的视角,提出了有利于我国高校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效率 高等学校 随机前沿分析法 测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2.1 关于高校创新效率评价的研究16-19
  • 1.2.2 关于高校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19-20
  • 1.2.3 高校创新效率研究述评20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20-21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方法21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21-22
  • 第二章 高校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22-28
  • 2.1 高校的分类及内涵22-24
  • 2.1.1 学术机构对高等院校的分类22-23
  • 2.1.2 政府对高等院校的分类23-24
  • 2.2 高校创新效率理论24-25
  • 2.2.1 创新理论24-25
  • 2.2.2 效率理论25
  • 2.3 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25-28
  • 2.3.1 内部条件影响因素26
  • 2.3.2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26-28
  • 第三章 考虑非效率函数SFA方法的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28-34
  • 3.1 非参数化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28-29
  • 3.1.1 基于DEA方法的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28-29
  • 3.1.2 基于FDH方法的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29
  • 3.2 参数化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29-31
  • 3.2.1 基于DFA方法的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30
  • 3.2.2 基于TFA方法的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研究30-31
  • 3.3 考虑非效率函数SFA方法的创新效率模型构建研究31-34
  • 3.3.1 方法的选择31
  • 3.3.2 考虑非效率函数SFA方法的创新效率模型构建31-34
  • 第四章 基于SFA方法的高校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34-47
  • 4.1 创新指标与影响因素的选择及统计检验34-38
  • 4.1.1 创新指标的选择34-35
  • 4.1.2 影响因素的选择35-37
  • 4.1.3 创新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统计检验37-38
  • 4.2 模型的构建38-40
  • 4.2.1 基于SFA方法的高校创新效率测评模型的构建38-39
  • 4.2.2 基于高校创新效率测评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构建39-40
  • 4.3 结果分析40-47
  • 4.3.1 基于SFA方法的高校创新效率测评的结果分析40-45
  • 4.3.2 基于高校创新效率测评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45-47
  • 第五章 提升我国高校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47-51
  • 5.1 关于高校创新投入的对策建议47-48
  • 5.1.1 吸收创新人才47
  • 5.1.2 发展创新学科47-48
  • 5.1.3 提升科研水平48
  • 5.2 关于高校创新产出对策建议48-49
  • 5.2.1 保质保量增加创新成果48
  • 5.2.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8-49
  • 5.3 关于高校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49-51
  • 5.3.1 高校与政府49
  • 5.3.2 高校与企业49-50
  • 5.3.3 高校与科研机构50
  • 5.3.4 高校与中介机构50-51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工作展望51-53
  • 6.1 研究结论51
  • 6.2 工作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峰;;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及收敛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赵峥;姜欣;;中国省际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徐文昕;徐家源;;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张鹏;于伟;;高校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3年06期

5 沈能;刘凤朝;;基于空间经济视角的大学知识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与趋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6 冯根尧;肖维歌;;中国区域创意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演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李莹华;刘云;李佳凝;;甘肃十四个地州市创新效率实证分析——基于2006~2011年面板数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沈能;;大学知识创新效率的测度与空间收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5期

9 杨丽霞;李悦;;政府规制:影响国家问相对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J];学术月刊;2013年08期

10 邱宜宁;;科技创新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文;张建华;;解析后危机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效率的不均衡——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方法[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卢博科;唐清泉;;基于松弛投入产出的中国省级区域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赵惠芳;李伟卫;徐晟;王冲;;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专利创新效率差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志学;王小凡;王毓军;;东、西部科技创新效率比较及互动机制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洁;李鹏;张运华;;基于专利视角的高校知识创新效率测算与预测研究[A];第25届全国灰色系统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李礼;卢博科;;政府补贴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吗?——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邵云飞;欧阳青燕;唐小我;;西部中心城市自主创新效率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高鹏;张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比较分析[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丁勇;苟大舜;;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延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股权激励是提高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潘九根;提升股市制度创新效率[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杞人;广东以方法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效率和效益[N];科技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潇潇;中国创新效率指数占据榜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罗晖;中国创新效率排名第一[N];科技日报;2012年

6 黄群慧;切实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郑燃 采写;简化营运 提升创新效率[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8 蔡兵;让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形成良性互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冯竞;提升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N];科技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王成应 通讯员 朱丽静;全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为21.5[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庄涛;资源整合视角下官产学研三螺旋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任海芝;环境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3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洪嵩;政府R&D资助、企业R&D投入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力;物化和非物化国际R&D溢出对我国工业创新效率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高亚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山西省区域创新效率实证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3 潘月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晓s,

本文编号:675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675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