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 时量补语 本体研究 偏误 教学设计
【摘要】:补语是现代汉语六大句法成分之一,而补语又分为结果补语、情态补语、可能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介词补语和数量补语七种,数量补语分为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因此,时量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形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但是,因为时量补语的语法形式与时间名词和量词的选择、离合词的运用、了1和了2的学习以及动词的性质息息相关,所以无形中增加了时量补语学习的难度,也使其成为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重难点。目前学界所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涉及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其往往内容繁杂、类别较多、层面较深,不能直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蓝本,外国学生学习起来也不容易接受。而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时量补语的教学多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很少涉及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领域,以及与其他语法点共现的情况,因此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本文将站在对外汉语角度进行时量补语本体研究,更多地考虑外国学生的习得规律以及教学规律,以更简单、易懂、易教的方法概括总结出时量补语的几种不同语法结构形式以及具体的使用条件,同时针对时量补语与其它语法难点(时间量词、离合词、了的使用以及动词性质等)共现情况进行详细梳理,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时量补语教学的理论借鉴。同时分析外国学生学习时量补语过程中易出现的偏误现象,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时量补语的课程教学设计,对教学中语法点的展示、讲解、练习和复习等环节进行设计,希望为教师提供教学建议。本文内容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主要包括数量短语、离合词与时量补语的共现、“了”与时量补语的共现、动词性质对时量补语表达形式的影响等方面。二、外国学生时量补语偏误分析。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基础,分析外国学生在习得时量补语后的常见偏误,进行偏误原因的分析。三、时量补语的教学设计。以时量补语本体研究为基础,以外国学生习得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为导向,针对时量补语的教学,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四、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笔者关于时量补语教学的预想,还需要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才能确定。
【关键词】:对外汉语 时量补语 本体研究 偏误 教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5
- 1.1 选题缘起8-9
- 1.2 文献综述9-13
- 1.2.1 关于时量补语的概念界定研究9-10
- 1.2.2 关于时量补语的本体研究10-12
-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量补语研究12-13
- 1.3 研究意义13-14
- 1.4 论文结构14-15
- 2 基于对外汉语视角的时量补语研究15-27
- 2.1 时量补语句类型划分15-24
- 2.1.1 表示习惯、爱好或打算等长期保持稳定的行为15-17
- 2.1.2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17-18
- 2.1.3 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并且动作继续持续18-21
- 2.1.4 动词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21-23
- 2.1.5 宾语的特殊情况之特殊用法23-24
- 2.2 时量补语与其他语法成分共现情况24-27
- 2.2.1 时量补语与量词和时间名词共现24-25
- 2.2.2 时量补语与离合词共现25-26
- 2.2.3 时量补语与了_1、了_2共现26
- 2.2.4 时量补语与动词性质26-27
- 3 有关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27-36
- 3.1 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偏误27-31
- 3.1.1 宾语为一般名词28-29
- 3.1.2 宾语为人称代词29-30
- 3.1.3 宾语为定指30-31
- 3.1.4 宾语较长31
- 3.2 动词使用造成的偏误31-34
- 3.2.1 动词为离合词32
- 3.2.2 动词为短暂性动词32-33
- 3.2.3 动词为趋向动词33-34
- 3.3 了_1、了_2使用的偏误34-36
- 4 时量补语教学设计36-44
- 4.1 教材选取36-37
- 4.2 教学策略设计37-39
- 4.2.1 语法点的导入37
- 4.2.2 语法点的展示和解释37-38
- 4.2.3 语法点的练习38-39
- 4.3 具体设计案例39-44
- 5 教学效果评估44-50
- 5.1 教学情况简述44-45
- 5.2 教学评估试卷45-46
- 5.3 教学评估结果分析46-48
- 5.4 教学策略改进48-50
- 6 结语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杰;;时量的类型以及“V+[了]+时量+[了]”中的标记——兼谈“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的延续性[J];语言与翻译;2007年03期
2 程亚恒;;古汉语中的“时量·不·V”结构[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3 王伟民;肖路;;现代汉语时量副词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王媛;;事件测量和时量结构的语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04期
5 贾红霞;试论“人物关系名词+时量/动量”结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陈海波;《史记》中的时量、时点和时段[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
7 饶宏泉;;时量成分语序变化的动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储泽祥;;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9 刘佳秋;;时量范畴的建立及其系统化——对《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的补充[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年01期
10 杨霞;;时量范畴属性问题研究——《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侧记[J];神州;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肖颖;英汉“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百慧;对外汉语中的时量补语教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王彦卿;时量成分与事件名词的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淼;《史记》中时量成分的入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干敏;汉语小句中副词、动词及时量成分的组配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于景超;含时量成分的二价动词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肖皿舟;汉语“动词+时量成分”间可插入成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顾月云;时量成分和宾语的位置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滕鹿;报纸新闻标题中“主语+时量短语”格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时雯雯;“前后”、“左右”、“上下”的语义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0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0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