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反义语素合成词之教学探究

发布时间:2018-01-19 14:29

  本文关键词: 反义语素合成词 词义 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亦名“对立词”、“反义复合词”、“反义相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并列而成。它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是汉语中表达矛盾对立的基本方式。 对于这一特殊词集,本文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统计出这类词在汉语共时平面上的总量,随后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文化各方面考察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特点。 在本体特征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反义语素合成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即它不仅能丰富汉语学习者的目的语语言知识,而且能丰沛学生目的语言语交际的技巧和文化知识的储备。 但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习得并非轻而易举,本文通过在美国高中开展的反义语素合成词习得实验,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语素组配、语素排序、词义理解、词性判断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学习难点。 为了克服这些习得难点,实现反义语素合成词的教学意义,本文提出要把握教学时机,运用语素法和整词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教授反义语素合成词。
[Abstract]:Chinese antisense morpheme compound words, also known as "opposite words", "antisense compound words" and "antisense complementary words", are formed by two opposite or relative monosyllabic morpheme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widely used. It is the basic way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ion and opposition in Chinese. For this special lexical set, this paper first counts the total amount of these words on the Chinese synchronic plane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 2005 edition, and then from the lexical meaning,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The rhetorical meaning and culture of antisense morphem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ontology featur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antisense morphem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at is, it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target language knowledge of Chinese learners. Moreover, it can enrich students'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of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the acquisition of antisense morpheme compound words is not easy.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the acquisition of antisense morpheme compound words in American senior high school, we find that Chinese learners who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re in morpheme matching and morpheme ranking.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and judgment of part of speech.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realize the teaching significance of antisense morpheme compound wor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grasp the teaching opportunity, use the morpheme method and the whole word method to teach from the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grammar and semantics. Antisense morphemes are taught in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ragmatics and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3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春;;毕节方言词语法化倾向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高美鸿;;语言交际中语境对词义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年51期

3 罗小如;;《汉语大词典》“结轨”、“结辙”考义[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黄静;;谈上下文语境的解释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讲解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5 黄碧蓉;于睿;;人体词语词义转喻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6 陈洋;;改变大小写 词义跟着变[J];阅读;2011年Z2期

7 寇建民;;英汉相似现象与词义猜测[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8 成跃;;东北方言中动词“整”的使用特点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9 万书言;吴双;;关于日语接头辞“q!·不·非”的异同[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佳佳;王月华;;说“给力”——词义、句法和语用多维度的考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育林;;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谈英译汉词义的准确表达[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建新;;“大医精诚”别解[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菅小艳;郑家恒;;一种改进的句子相似度计算方法[A];第二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NCIRCS-2005)论文集[C];2005年

4 周祖亮;;“今”字注释刍议[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薛恩奎;易绵竹;南振兴;;俄语动词义素聚合场与组合场的建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罗春宏;;网络新词语“PK”词义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敏;;词义模糊与教学(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缪小春;陈国鹏;应厚昌;;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再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应学凤;;说“抓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窦东友(华东师大);英语词汇的矛盾词义现象[N];文汇报;2003年

3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内经》“涕”字词义具有汉代特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惠忠;高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N];山西科技报;2002年

5 涿州市第二中学 杜建强;来分析文言实词含义[N];学知报;2010年

6 湖北 周梅;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2年

7 涿州市第二中学 杜建强;从字音字形角度来分析文言实词含义[N];学知报;2010年

8 张文浩;建议译为“差异片”[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刘永耕;“弘、宏、洪、鸿”四字的分工和异形词整理[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10 王海晔;细微之处见功夫[N];金融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张夏;《红楼梦》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8 何静;第二语言伴随性词汇习得中任务含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赵晨;中国EFL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娜;偏正式复合名词的词义与语素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萍;汉语语素义对留学生词义获得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何颖;法语同义词辨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柯莉;古汉语偏义复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5 朴京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复合式动词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类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纪国峰;《文子》复音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轶;词义变异的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宋姣;《初级韩国语》的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9 华旦尖措;试论藏族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赵丹;概念特征对词义提取影响的英汉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4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44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