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篇章的情态补语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 情态补语 话语结构 呼应 出处:《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有的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在初次引入情态补语这一语法项目时,主要介绍其句型和构成要素,学习者无法理解其中"V+得"的作用,很容易出现用一般形容词谓语句代替这个句型的偏误。本文从情态补语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V+得"的篇章呼应特点,总结出其篇章呼应的模式,并认为教学设计时,应在篇章中同时引入情态补语和其呼应的对象,然后再介绍其句型结构。
[Abstract]:Most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into the modal complement this grammatical item in the first time,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patterns and elements of learners cannot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V+", it is prone to errors with general adjective predicate sentences instead of words of this sent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odal complement V+ "chapter echoing characteristics, summed up the text echo pattern, and that the teaching design, should be in the text while introducing the modal complement and its corresponding object, and then introduces its 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汉语词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JA740103)的资助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零、引言情态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分歧比较大的一个语法点,从名称到语法意义、分类标准、动词和补语的语义关系,都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鲁健骥1992;孙德金2002;周小兵等2007)李大忠(1996)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无论是概念的运用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2 李晓琪;章欣;;新形势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3 郭继懋;;与组合性述补短语有关的三个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曹秀玲;“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鲁健骥;状态补语的语境背景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1期
6 孙德金;外国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情况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山佳;;动词拷贝句补说五题[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李琳;“很+Adj”、“真+Adj”及“AA(的)”的语法功能辨析[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郭云;;结果补语和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与句式转换的关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年02期
5 刘佳;;重动句结构特点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唐昕彤;;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汉英翻译问题例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0期
7 林忠;;功能语法视角下的重动句句法语义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8 胡斯可;;“动+宾+动+补+了”句式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杨宁;;外国学习者语法错误分析与外向型汉外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10 杨文娟;;浅议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袁义春;;小学生语言偏误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解明静;;对外汉语综合课带“得”补语教学顺序研究[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菡幽;基于学习策略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偏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晓蕾;量词“颗”、“粒”、“枚”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文莲;韩国留学生“比”字句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7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颖;宣城方言结构助词及其相关成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10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2 郑远汉;近代汉语结果式“得”字句[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3 瓯齐;用助词“得”连接的补语所表达的意义[J];汉语学习;1983年04期
4 李泉;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5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6 聂志平;;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7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8 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9 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10 王还;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亚非;多语间话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2 余珍萍;语篇衔接研究的状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张红霞;;《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在话语结构中的展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4 F.Dane,
本文编号:1478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7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