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待嵌格式研究
本文选题:汉语 切入点:待嵌格式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待嵌格式”指的是两个字间隔显现、两个字间隔隐含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构式义的框架结构,运用时需语言主体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隐含的成分镶嵌进去从而构成一些新的四字格。如“东…西…”“大…大…”“一…一…”“忽…忽…”“…头…脑”“…来…去”等。此类格式能产性比较强,为人们所喜闻乐用。从形式上看,待嵌格式可分为两种类型,即“A…B/A…”型和“…A…B”型。本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语料。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姜德梧编著的《汉语四字格词典》以及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部分(第270—272页)收录的待嵌格式为考察对象,共计240个。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深化对汉语特点的认识;有利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利于词典编纂;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我们把待嵌格式的研究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为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深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至今为多元研究阶段。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在对待嵌格式的有关问题进行描写的同时,尝试运用语言文化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对其做出解释,力求揭示出待嵌格式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第二,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具体语料的统计分析,用数字、图表等形式化的手段来描写一些语言事实,在定量的基础上为语言现象定性,以提高论证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第三,比较。比较是语言研究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本文按照词性的不同把待嵌格式分成五大类,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典型待嵌格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解释。 第二章待嵌格式的整体描写。本章重点探讨了待嵌格式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固定部分、嵌入部分及其生成的四字格。一、建国以来,对于“A…B/A…”型和“…A…B”型格式,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命名,如“四字语型”“模式词语”“类固定短语”等,在对相关名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说明本文采用“待嵌格式”的理由,明确本文所说的待嵌格式属于词汇格式的范畴。同时,为避免术语的混淆,还把“待嵌格式”与“语法格式”“词语模”等格式进行了比较。二、我们认为待嵌格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单位,因为待嵌格式与词和固定短语相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待嵌格式是汉语中所特有的一类现象,因为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格式,但西方语言中的这些格式与汉语中的待嵌格式形同而实异。就特点而言,我们认为待嵌格式具有理据性、固定性、能产性等特点。三、我们从词性、同形与否、所处位置以及意义关系等角度对固定部分进行了分类;我们认为能够做固定部分构成待嵌格式框架的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多属于基本词汇范畴;其中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多是基本等级词,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多具有文化附加义;其中的动词多是非典型性动词。此外,我们从固定部分的意义变化及其在四字格中的句法位置两个方面探讨了固定部分的语法化等级。四、从词性来看,嵌入部分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实词为主。就语义关系而言,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把一个并列式双音词拆开嵌入格式中,第二类是具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相类或相关等关系的单音节成分。嵌入部分一般遵循一致性原则、显著性原则、文化规约原则、空间性原则及时间性原则等。五、我们从固定部分和嵌入部分的特点、待嵌格式构式义的虚实程度以及待嵌格式是文言格式还是口语格式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待嵌格式的固化程度。从形式是否凝固、意义的融合度、使用频率的高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四字格的词汇化等级。运用量范畴理论对四字格的主观增量义进行了探讨。在具体运用时,四字格在句子中具有独立性,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但以作谓语为主,呈现出一种谓词化倾向;四字格具有音韵和谐、生动形象、褒贬鲜明等语用效果。 第三章待嵌格式的分类描写。本文把240个待嵌格式分为名词待嵌格式、动词待嵌格式、形容词待嵌格式、数词待嵌格式和副词待嵌格式等五大类,并对其中的典型待嵌格式进行了重点探讨。在名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方位名词待嵌格式和人体名词待嵌格式;在动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存在动词待嵌格式;在形容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待嵌格式;对数词待嵌格式进行了整体探讨;在副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否定副词待嵌格式和时间副词待嵌格式。这几节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一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对同类待嵌格式的比较分析,揭示它们构造四字格能力的不均衡性特点并阐释其深层次原因;二,从词性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格式的嵌入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三,探讨同类待嵌格式构式义的异同,某些待嵌格式生成的四字格色彩意义比较鲜明的也兼带论及。如研究方位名词待嵌格式时,主要探讨了“东…西…”格式构造四字格的能力比“左…右…”和“前…后…”强的原因;探讨了嵌入这三个格式的动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不同的组合能力;比较了这三个格式的构式义,它们都有表“动作持续或反复”的构式义,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与“东…西…”和“左…右…”两个格式相比,“前…后…”格式还能表示“空间上的一前一后”或者“时间上的一先一后”,表义更为复杂,个性较为突出。 第四章待嵌格式产生的动因。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待嵌格式产生的外部原因。待嵌格式是我们汉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濡染的产物,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以及古代的四言诗、近代的俗文学等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待嵌格式的产生和发展。汉语的特点和汉语发展规律的影响是待嵌格式产生的内部原因。汉语中丰富的四字格是待嵌格式得以产生的基础,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则使得待嵌格式与嵌入部分的组合更为灵活;汉语词语的不断复音化和汉语造词法的逐渐完善等都深刻影响了待嵌格式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机制也是影响待嵌格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主要从对称机制、类推机制、经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待嵌格式应用研究。主要从待嵌格式研究与对外汉语实践和待嵌格式研究与词典编纂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待嵌格式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待嵌格式教学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分阶段对不同版本的对外汉语教材收释待嵌格式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探讨了进行待嵌格式教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目前,有一些词典收释了一些待嵌格式,我们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应用汉语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情况,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规范型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原则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我们认为,应把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作为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首要原则。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摆脱了以往对某一个格式进行孤立研究的框架,注重从整体出发,加强了对待嵌格式的系统研究和共性描写;第二,加强了对待嵌格式的应用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仰民;;论《金瓶梅词话》表方向的方位名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张琴;;方位名词后缀“边”的语法化初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陈康;;土家语动词将行体形态音位的变化[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4 王艾录;;“动词+在+方位结构”刍议[J];语文研究;1982年02期
5 米宁;;法语主谓语的搭配[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04期
6 朱春华;刘彦强;;此句无动词,宾语怎前置?[J];语文知识;1994年12期
7 陶文鹏;;提炼动词 点亮诗眼[J];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06期
8 吴松;关于《也说“是”字句》一文中的两个问题[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彭玉海;谈动词的兼容共现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贾卉;;新闻标题动词英汉对比和汉英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景爱;;浅析日语授受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史瑞萍;白学军;;语境和动词在主题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涛;杨亦鸣;赵仑;;现代汉语名动分离的时-空特征分析[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姚春花;张国平;;“毋吾以也”释义商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凯东 晋城市矿区中学;动词使诗歌“动”起来[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邻水县石永中学 冯芬;浅谈被动语态的结构与用法[N];广安日报;2008年
3 金新桦;编辑记者要把新闻写出动感来[N];伊犁日报(汉);2009年
4 朱文献;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6 杨刚 本报记者 颜靖 陈建兵 松涛;川西北:“美”是个动词[N];四川日报;2011年
7 胡明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大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重重叠叠”能写成“重重迭迭”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陶子;王维嘉:管理是个动词[N];计算机世界;2001年
10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惠玲;韩国语词类学的历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李伟亚;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汉语句子理解过程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金河钟;殷商金文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香兰;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顺军;“上/下NP”结构的考察及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谢涛丽;定中式“V+N”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炜;论“V都不V”格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皮佳佳;《墨子》动词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冬;从构句环境来考察“にむかつて、にむけて、をめざして”的使用条件[D];湖南大学;2010年
8 王志军;ヲ格的统一性意义解释及其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明霞;《续金瓶梅》动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吴春光;韩中程度副词与动词的组合方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5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