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匹配
本文选题:对外汉语教学 切入点:模式 出处:《汉语学习》200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在头脑中构建起汉语词语模式、句子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实践和训练,,也就是汉语语言模式的匹配和提取,才能熟练地应用汉语进行交际。模式匹配的认知作用是识别和理解。被识别了的汉语模式可以被提取。外国学生提取汉语模式主要有三种困难:提取不出、提取有误和提取迟缓。汉语模式匹配和提取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的熟练和自我监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Abstract]:When foreig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they should construct Chinese word patterns,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in their mi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must carry out repeated practice and training, that is, matching and extracting Chinese language patterns.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tern matching is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identified Chinese patterns can be extracted. The final purpose of Chinese pattern matching and extraction is application. Proficiency and self-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化学院!上海200062
【分类号】:H19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银洁;;阅读教学中阅读心理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胡学文;外语阅读的认知模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永康;第二语言词汇难度定义的整合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兴易;;论工业设计教学的科学性原则[A];2004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黄坤;白兴易;;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3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施家炜;;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徐子亮;;两种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朱旗;;商务汉语教学基本特征初探[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徐子亮;;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陈贤纯;;强化教学:提高效率之路——《汉语强化教程》的编写与实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陶云;不同年级学生阅读有或无配图课文的眼动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少华;不同认知任务中人格特质对信息加工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井世洁;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金鑫;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卫华;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D];河北大学;2000年
2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朱彦;复合词的语义结构与词素义的提示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7 徐元根;关于中学向量教学的若干思考[D];苏州大学;2001年
8 苏奕华;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理论与口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吕玉娟;英语词汇习得与词汇教学——从认知学的角度看英语词汇教学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越;吕美嘉;;语言软实力发展新模式与路径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张相明;;新世纪国内外词典编纂指导比较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许玲玲;;新课程下构建自主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J];才智;2011年23期
4 赵筠;;“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教学手段新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7期
5 郑剑平;;论语言中的“类推”[J];西昌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施其生;;汕头方言连读变调的动态运行——兼论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研究视角[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7 ;《国际汉语》稿约[J];国际汉语;2011年01期
8 匡倩;;基于双语动态心理词汇表征模式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书讯[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3期
10 康小红;卜小伟;;流行语的嵌套式模式[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颖;;日中机器翻译中汉语副词的数据处理[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树西;白硕;姜吉发;;模式合一的“减首去尾”算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孝宽;曹静;赵晓华;;交通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乌兰巴图;;树立语言教育目标 搭建双语提升平台——博州多元文化课程与双语教学模式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廖艳霞;;打造双主体双向建构模式——论互动式教学在大学写作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操作要点[A];中国写作学会第六届(第二次)理事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集[C];2004年
6 何家宁;李茜;;辞书评论的宏观理论模式[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7 易绵竹;;构筑通用语义码模式的符号学基础[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沈伟麟;;专科辞典中名词术语的溯源角度及其模式[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9 林杏光;;为NLP创立模式,用HNC研究汉语[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袁智忠;;试论应用写作主体的思维特征[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崔清新 郭丽琨;人类6700多种语言,未来百年将消失一半[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叶晓楠;当一名国际汉语交流使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于峻嵘;古文字研究与构形关注[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永耕;分化字造成的异形词应该怎样统一(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6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赵东林;基于语篇类型的翻译对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银丽;模糊学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2 冯雅姝;以图式理论分析企业精神传播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左燕青;商务口译质量评估探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吴冬;《搜神记》名词同义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5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唐媛;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史丁丁;认知推理模式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杨洁;译者的翻译审美心理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晨;“哥伦比亚在北京”暑期汉语项目个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舒娜;我国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41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