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语法隐喻与汉语词典自指义项的设立——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05:28

  本文选题:名化 切入点:语法隐喻 出处:《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摘要】:不少汉语语法和词典学方面的研究恪守"词义不变,词类不变"和"兼类尽可能少"的原则,对于动词、形容词名化②后的自指义项基本不予认可。文章指出,自指用法其实是一种语法隐喻;尽管语法隐喻中变化的主要是语法意义或词类,但词汇意义并非完全没有改变;汉语词典(尤其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应该根据语料库用法模式调查所发现的规律性自指用法设立自指义项;人为减少兼类的做法掩盖了语言事实,尤其不利于对外汉语学习者用户生成语法正确的汉语。汉语词典不设立自指义项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往往矛盾迭出。因此,汉语词典设立自指义项不仅有客观的科学依据,而且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Abstract]:Many researches on Chinese grammar and lexicograph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invariance of word meaning, invariance of parts of speech" and "minimization of both categorie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self-reference usage is actually a kind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lthough grammatical meaning or part of speech is the main change in grammatical metaphor, but lexical meaning is not completely unchanged.Chinese dictionaries (especially the dictionary fo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set up self-referential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r self-referential meaning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usage patterns of the corpus, and the practice of artificial reduction of both categories hides the fact of language.In particular, it is unfavorable for Chinese learners to generate correct grammar 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theory that the Chinese dictionary does not set up self-referential meanings, and contradictions often occur in practice.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lexicon not only has objective scientific basis, but also has strong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评建办公室;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8XYY009)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批准号:07SK082) 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永生!200433,严世清!215006;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2期

2 苏宝荣;汉语语文辞书的词性标注及其对释义的影响[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3 李尔钢;;兼类词的义项设置和词性标注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4 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5 李晓琪;《HSK词汇等级大纲》中形容词和副词的词类标注问题[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6 王仁强;章宜华;;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对译义准确性的影响调查[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7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8 王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得失刍议[J];东方论坛;2006年03期

9 王海峰;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建树[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4期

2 柯彼德;试论汉语语素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1期

3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4 张宝林;“是……的”句的歧义现象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1期

5 彭占清;编插句式论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3期

6 熊文;论助动词的解释成分[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7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8 袁毓林;流水句中否定的辖域及其警示标志[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9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10 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王仁强;;汉英词典标注词类的六大好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晓梅;;多义词语法属性的地位与作用——兼论分立义项的语法标准[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6 李红印;;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7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官晓勤;;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春蕾;现代汉语存在句的语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娟;英语新闻语篇中回指的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6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8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9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丙甫;;动词名词兼类问题——也谈汉语词典标注词性[J];辞书研究;1981年01期

2 雍和明;词典与词典编纂中的美学原则[J];辞书研究;1997年01期

3 徐复岭;《汉语大词典》语法问题指瑕[J];辞书研究;1999年06期

4 苏宝荣;汉语语文辞书的词性标注及其对释义的影响[J];辞书研究;2002年02期

5 丁炳福;试论汉英词典的词性标注[J];辞书研究;2002年06期

6 姜亚军,张辉;对汉英词典词性标注问题的思考[J];辞书研究;2004年02期

7 赵刚;立足实用,努力创新——编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点滴谈[J];辞书研究;2004年06期

8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9 邬敏辰,李江华,邬显章;碱性脂肪酶的发酵及提取工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10 张春柏;实用创新——汉英词典编纂界的一部新力作——评惠宇教授主编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J];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亚;英语言语动词研究[J];外语学刊;1992年01期

2 M.A.K.Halliday;王军;;科技英语的一些语法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2年04期

3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4 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5 王宗炎;北京喜见一灯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6 郎天万,蒋勇;从认知角度拓展韩礼德等对英语语法概念隐喻的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胡壮麟;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张蓓;试论隐喻的认知力和文化阐释功能[J];外语教学;1998年02期

9 杨信彰,xmu.edu.cn;隐喻的两种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10 高一虹;心理咨询语言指示性的量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忠生;;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林芳;;从认知角度看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现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幸君s,

本文编号:1703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03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7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