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合作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意”的产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会话含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6 15:55

  本文选题:合作 + 准则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在跨文化交际中 ,大量地存在着会话隐含意义 ,这常会引起留学生的误解和不解。对这些会话隐含意义 ,应用 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 ,运用汉外对比的方式可以分析出它们的生成机制 :对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准则的违反、质的准则的违反、关系准则的违反、方式准则的违反都可以产生会话隐含意义。而且中外会话隐含意义的推导是不同的。打破合作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礼貌策略的应用及追求修辞效果。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onversational implied mean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ich often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and puzzles amo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these conversations, applying 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we can find out the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the viol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on and the violation of qualitative criterion i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violation of the relation criterion and the violation of the mode criterion can produce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ed meaning. Moreover, the derivation of implicit mean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nversation is differen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breaking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strategy and the pursuit of rhetorical effect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女 讲师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统权;;“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2 朱晓红;移情与跨文化交际[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1期

3 刘明志,常怿;入世"后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4 欧阳巧琳;预设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高惠芬;浅析语境在语义表达中的语用功能[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葛朝霞,史明兰;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阮先凤;论英语中歧义的产生、表现形式和积极作用[J];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高芳;汉语广告语篇中语码转换顺应模式的实现[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余燕;从合作原则看幽默言语[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陶原珂;;语义解释和语境解释的分合与配置——以法汉词典和英汉词典为例[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刘颖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许玉军;;从礼貌准则看汉英语言文化的语用差异和对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雅婷;;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等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姚文勇;;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合作原则不必是原则(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李颖;;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2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包诗林;于省吾《新证》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张新亮;后五四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伤寒论》解释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8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越敏;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2 杭海;语用学视野下的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顾微;语境与口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潘爱华;语用学与现代戏剧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5 胡昌智;关联理论视角下《名利场》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吴星梅;《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中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7 李洋;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接受和拒绝策略的语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焦春苗;女性产品中文广告的语用预设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9 黎静;中国出口产品广告的语用失误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吴静芬;语用位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军;;郭凯敏将与张瑜在《小街》中再度合作[J];电影评介;1981年02期

2 谭爱清;;“我的根扎在这里”——访钢琴家傅聪[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1年06期

3 文天申;杝忠勇;;揭晪沿海合作c∮偷男蚰籟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1年11期

4 萧査英;;_濿 共合作看中W [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1年09期

5 国成;丛扬;于胜;;电影剧作家笔名探源(三)[J];电影评介;1982年06期

6 ;廖承志致,

本文编号:1897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897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