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在口语教学中的几点建议——以《汉语口语速成》为例
本文选题:趋向补语 + 本体研究 ; 参考:《学周刊》2014年36期
【摘要】:趋向补语,作为一个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重点与难点。本文旨在回顾趋向补语本体研究的一些成果,结合《汉语口语速成》教材,试图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Abstract]:Trend complement, as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is also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some ach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Noumenon of tend complement, and to propose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xtbook "accelerate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分类号】:H1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9 胡伟;;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10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10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卡依沙尔·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情状类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冠华;由“上、下、进、出”充当的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制约[J];汉语学习;1985年06期
2 今井敬子;冯良珍;;现代汉语趋向结构的层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京茹;汉语趋向补语与法语相关表述的比较[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2 高艳;;趋向补语“来”“去”使用不对称的语用考察[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弓月亭;;“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趋向补语统计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车政华;;韩汉翻译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贾秀英;孟晓琦;;汉语趋向补语与法语相应结构的对比[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李建成;;趋向补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7 周文娟;;《拍案惊奇》的趋向补语[J];改革与开放;2010年06期
8 林佳娜;;有关趋向补语“起来”的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9 郭珊珊;朱乐红;;论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刘艳丽;;汉语趋向补语与英语相应表述的对比[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子月;;基于语料库的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 姜苹;;“从+NL”与“在+NL”的分工与交叉[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氏月;汉越趋向补语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杨明珠;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霍晶莹;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鲁淑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静;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王莉;民族学生汉语简单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崔圣爱;朝鲜族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李建成;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中的言语加工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傅子轩;印尼留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9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0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