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本文选题:认知语言学理论 + 汉语研究 ; 参考:《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摘要】:正 2006年6月16日至18日,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在会上报告的学者分别介绍了运用认知功能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当代语
[Abstract]:From 16 to 18 June 2006, jointly sponsored b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languag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kai University and Commercial Press,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Studies was held in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by the Center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f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language of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The scholars who reported at the meeting introduced contemporary languages such as cognitive functional linguistics, generative linguistic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分类号】:H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答读者问[J];汉语学习;1980年01期
2 ;编后记[J];汉语学习;1980年03期
3 杨秀君;马建忠的《马氏文通》[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常宝儒;日本汉语教学与研究之一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5 王及耳;美国汉语研究的意图及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4期
6 殷孟伦;王念孙父子《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J];东岳论丛;1980年02期
7 ;致读者·作者[J];汉语学习;1981年01期
8 殷孟伦;谈谈汉语词汇研究的断代问题[J];文史哲;1981年02期
9 孙维张;关于“熟语”的概念[J];汉语学习;1982年03期
10 ;王力教授治学经验谈[J];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平;;外国留学生的阅读偏离与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2 孙燕;舒华;周晓林;郑先隽;;汉语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司格林;;列宁格勒大学汉语教学与研究[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王海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同时并进——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附属大阪中国语学院教学情况介绍[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5 陈亚川;;汉语研究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方言、古汉语和共同语的比较研究例说[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6 黄锦章;;论两种不同性质的主题及汉语的类型学特点[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7 金立鑫;;动词的语义域及其价语的推导——配价研究的一项基础理论研究[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8 陈淑梅;杜永俐;;汉字字源学刍议[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陆俭明;;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红花;通向古代文化之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商务启动《赵元任全集》工程[N];光明日报;2000年
3 伊火;学界研讨当代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课题[N];光明日报;2002年
4 苏宝荣;谈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报;2002年
5 许钧;从全译到变译[N];光明日报;2002年
6 张蕾;浓缩学术精华,尽展大师风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崔清新 易凌;大量新词收入权威词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张蕾;深入浅出 详略有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记者 马海涛;发扬崇尚科学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崇高品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武建宇;《夷坚志》复音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4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5 王骏;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珍;变换分析与汉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徐晓菲;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浅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康振栋;《杂宝藏经》新词考[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东海;汉语附加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新征;涟源方言的部分副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荣;英汉主位结构对比研究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建;“比”字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尚英;基于大规模调查的动词重叠形式自动识别方法与形式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08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0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