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语言学近期图书选介
[Abstract]: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s a publishing institution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academic works. We sincerely hope to cooperate with more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linguistics. The following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to the upcoming new book. *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Constructional Grammar of argument structures." (Chinese translation) Adele E.Goldherg by Wu Haibo
【分类号】:G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可亘;书讯[J];当代语言学;1997年02期
2 王小捷,钟义信;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问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3 Sydney M.Lamb,程琪龙;语言的神经认知─《大脑路径》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0年02期
4 危辉;危炜;;言语获取、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语义推理问题[J];计算机科学;2002年05期
5 ;稿约[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6 邱志芳;模糊语义的认知研究方法与反思——评陈维振、吴世雄著《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7 ;本刊稿约[J];现代外语;2004年01期
8 谭姗燕;报刊新闻结构形式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妮;;试析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北京海渊阁书店语言学邮购书目[J];汉语学习;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2 刘伊俐;;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英哲;;汉语被动形式发展的认知意义[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屈哨兵;;被动标记的认知分析[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肖华云;俞士汶;;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分布探析[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2 王均;紧密联系中国语言实际的语言理论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王晓晖 王 晶;语言学研究的一朵奇葩[N];科学时报;2004年
6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8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9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5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6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杨朝军;英语左偏置构式:功能视角[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丽蓉;隐喻——语义迁移的动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华;[D];湖南大学;2002年
4 刘世英;词序象似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田原;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在词汇蕴含分析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雅叶;及物性系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及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7 周勤;隐喻的认知语言学与动态概念语义学诠释[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刘建华;古诗意境英译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韦豫;认知语言学对词汇教学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范娜;方位小句的认知功能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24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22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