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互文性视角下中国传统故事的电影改编研究 ——以《木兰》·与《宝莲灯》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26 17:04
  动画电影近年来成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以中国故事为蓝本的动画电影如《木兰》《宝莲灯》等,在留学生中也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对这类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的动画电影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加有效的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这些素材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改编作品与原作品之间存在的天生的文本间互文性特点,因此本文基于文学评论中的互文性理论,对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的《木兰》和《宝莲灯》与原故事之间的互文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从广义互文性的意识形态角度和狭义互文性的改编手法角度,对两部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呈现的不同特点进行了阐释。通过广义互文性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是一部典型的融入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形态的好莱坞电影,用中国故事的外壳套入了美国的价值观念;而《宝莲灯》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抛弃了不合时宜的“忠孝”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而通过狭义互文性角度的分析,我们得出,在《木兰》中采用了互文性的“戏仿”手法,戏仿《狮子王》的配角设置,通过一主一副两条故事线,既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又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主题进行了强化。而《宝莲灯》则直接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进行了拼贴,...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
        1.1.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1.1.2 《木兰》与《宝莲灯》的选取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互文性理论的研究
        1.2.2 对电影与中国元素关系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第二章 广义互文性理论下意识形态对“孝”主题的消解
    2.1 意识形态与“孝”的概念
    2.2 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对“孝”主题的换位——《木兰》
        2.2.1 美国的个人主义背景
        2.2.2 情节设计对个人主义的凸显
            2.2.2.1 故事背景的鲜明对比
            2.2.2.2 主体情节的自由创作
    2.3 天人合一意识形态对孝文化的消解——《宝莲灯》
        2.3.1 天人合一的理念
        2.3.2 情节设计对天人合一的凸显
            2.3.2.1 封建伦理说教的削弱
            2.3.2.2 支线剧情与道具的不同处理
第三章 狭义互文性改编手法对主题的支撑
    3.1 戏仿手法对《木兰》个人英雄主义主题的支撑
        3.1.1 戏仿的概念
        3.1.2 迪士尼的戏仿历史
        3.1.3 《木兰》的戏仿处理
    3.2 拼贴手法在《宝莲灯》中形成的对比
        3.2.1 拼贴的概念
        3.2.2 《宝莲灯》对拼贴的运用
            3.2.2.1 孙悟空的正面形象塑造
            3.2.2.2 孙悟空与二郎神的形象对比
            3.2.2.3 拼贴手法对情节的推动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克里斯蒂娃与后现代文论之发生[J]. 赵雪梅.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1)
[2]《沉香宝卷》研究[J]. 曾莉莎,车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3]互文性与中国当代小说[J]. 王爱松.  文学评论. 2017(02)
[4]“身份”的意义——从身份角度看克莉斯蒂娃的理论研究[J]. 张岩冰.  学习与探索. 2016(12)
[5]“花木兰”系列动画电影研究[J]. 左娜,郭锦龙.  电影文学. 2016(22)
[6]中美改编动画电影比较研究——以《宝莲灯》《花木兰》为例[J]. 付春苗.  传播与版权. 2015(11)
[7]互文性理论的发展阶段、现状与问题分析[J]. 邵长超.  理论界. 2015(11)
[8]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互文性表征:阐释与意义[J]. 杨紫轩.  社会科学论坛. 2015(09)
[9]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J]. 步国峥.  电影文学. 2015(15)
[10]好莱坞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研究[J]. 刘静.  电影文学. 2014(24)

博士论文
[1]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 曹文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新时期以来文学戏仿现象研究[D]. 张悠哲.吉林大学 2013
[3]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 章颜.苏州大学 2013
[4]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D]. 张雪.南开大学 2013
[5]形式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D]. 曾引.天津大学 2012
[6]中国传统互文研究[D]. 刘斐.复旦大学 2012
[7]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 孙为.南京艺术学院 2011
[8]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 陈后亮.山东大学 2011
[9]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D]. 赵庆超.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 孙秀丽.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巴赫金理论视阈下的对话传播初探[D]. 赵彦红.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
[2]互文性视域下的电影改编研究[D]. 刘璇.西北师范大学 2016
[3]互文性:后现代语境中“独创性”的危机与突围方法[D]. 付晓彤.南京艺术学院 2015
[4]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理论研究[D]. 刘维维.四川师范大学 2015
[5]木兰故事转换的跨文化研究[D]. 何妮.重庆师范大学 2015
[6]中国元素的西方化阐释[D]. 苗雅菡.中国戏曲学院 2013
[7]从叙事学到互文性[D]. 徐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8]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拼贴技巧[D]. 刘冬辉.山东大学 2012
[9]后现代语境下的戏仿电影研究[D]. 李洁.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论当前文化中的拼贴现象[D]. 尹娇霞.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52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052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5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