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介词框架偏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23:53
本文在国家语委语料库和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从”字介词框架的基本类型以及具体框架的使用频率作了考察,而且对“从”字介词框架的偏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最后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从”字介词框架可以分为“从+X+方位词”“从+X+名词”“从+X+连词”“从+X+动词”“从+X1+介词+X2”“从+X+准助词”等六类。母语语料典型“从”字介词框架是:“从……上”“从……里”“从……中”“从……到……”;次典型“从”字介词框架为:“从……来看/看来”“从……开始”“从……起”。而中介语语料库中典型“从”字框架是:“从……到……”“从……开始”“从……里”;次典型“从”字框架是:“从……中”“从……上”“从……起”“从……以后”“从……时候”。跟母语者相比,留学生使用不足的“从”字介词框架主要有:“从……角度”“从……入手”“从……中”“从……上”“从……来看/看来”“从……来说/来讲”;使用过量的有:“从……时候”“从……以后”“从……往”“从……开始”“从……到……”。“从”字介词框架偏误主要有:“从”的遗漏和误加,“X”的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关联成分...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的意义
0.1.1 选题的理由
0.1.2 选题的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本体研究
0.2.2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统计分析法
0.3.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0.3.4 比较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基于两种语料的“从”字介词框架比较
1.1 两种语料“从”字介词框架总体情况比较
1.1.1 “从”字介词框架类别的比较
1.1.2 “从”字介词框架频率的比较
1.2 两种语料典型、次典型“从”字介词框架比较
1.2.1 典型“从”字介词框架
1.2.2 次典型“从”字介词框架
第二章 “从”字介词框架构成成分和整体框架的偏误类型分析
2.1 “从”的偏误
2.1.1 “从”的遗漏
2.1.2 “从”的误加
2.2 “X”的偏误
2.2.1 “X”成分遗漏
2.2.2 “X”成分误加
2.2.3 “X”成分误代
2.2.4 “X”成分错序
2.3 “关联成分”的偏误
2.3.1 “关联成分”的遗漏
2.3.2 “关联成分”的误加
2.4 整体介词框架的偏误
2.4.1 介词框架的误加
2.4.2 介词框架的误代
2.4.3 介词框架的错序
第三章 “从”字介词框架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3.1 “从”字介词框架偏误原因分析
3.1.1 母语负迁移
3.1.2 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3.1.3 教材、教学的不足
3.1.4 目的语本身的复杂
3.2 “从”字介词框架的教学建议
3.2.1 强调“从”字介词框架的整体性
3.2.2 注重相关介词框架的对比教学
3.2.3 精讲多练
3.2.4 适时补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从”类介词框架的套叠现象[J]. 王用源,苏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2]近义介词“自”和“从”基于语料库的辨析[J]. 荆国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3]“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叠现象的结构层次分析[J]. 王用源,苏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05)
[4]日本留学生学习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 刘丽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5)
[5]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J]. 胡晓.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0)
[6]“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及其框架组合[J]. 袁舫. 语言与翻译. 2014(02)
[7]介词“自”、“从”、“打”的语法化[J]. 邢相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8]外国学生习得时间介词的中介语考察[J]. 周文华. 汉语学习. 2011(02)
[9]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 曲宏欣.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介词“从”表空间起点时使用上的优先性考察[J]. 李卫中. 理论月刊. 2009(08)
硕士论文
[1]印尼汉语学习者“从”类介词的习得偏误问题研究[D]. 晁艳秀.暨南大学 2016
[2]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由”和“从”的偏误研究[D]. 范雪威.吉林大学 2016
[3]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D]. 张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4]介词“自”“从”“自从”比较研究[D]. 伍海燕.南京林业大学 2015
[5]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空间介词的偏误分析[D]. 王建刚.吉林大学 2013
[6]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介词“从”研究[D]. 聂羽菲.扬州大学 2013
[7]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 李彩凤.暨南大学 2011
[8]“从”类介词研究[D]. 张会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介词“从”和“从”字结构研究[D]. 胡彩敏.上海师范大学 2008
[10]汉语常用同义介词比较研究[D]. 王亚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87379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理由及研究的意义
0.1.1 选题的理由
0.1.2 选题的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本体研究
0.2.2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统计分析法
0.3.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0.3.4 比较法
0.4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基于两种语料的“从”字介词框架比较
1.1 两种语料“从”字介词框架总体情况比较
1.1.1 “从”字介词框架类别的比较
1.1.2 “从”字介词框架频率的比较
1.2 两种语料典型、次典型“从”字介词框架比较
1.2.1 典型“从”字介词框架
1.2.2 次典型“从”字介词框架
第二章 “从”字介词框架构成成分和整体框架的偏误类型分析
2.1 “从”的偏误
2.1.1 “从”的遗漏
2.1.2 “从”的误加
2.2 “X”的偏误
2.2.1 “X”成分遗漏
2.2.2 “X”成分误加
2.2.3 “X”成分误代
2.2.4 “X”成分错序
2.3 “关联成分”的偏误
2.3.1 “关联成分”的遗漏
2.3.2 “关联成分”的误加
2.4 整体介词框架的偏误
2.4.1 介词框架的误加
2.4.2 介词框架的误代
2.4.3 介词框架的错序
第三章 “从”字介词框架偏误成因分析及教学建议
3.1 “从”字介词框架偏误原因分析
3.1.1 母语负迁移
3.1.2 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3.1.3 教材、教学的不足
3.1.4 目的语本身的复杂
3.2 “从”字介词框架的教学建议
3.2.1 强调“从”字介词框架的整体性
3.2.2 注重相关介词框架的对比教学
3.2.3 精讲多练
3.2.4 适时补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自/从”类介词框架的套叠现象[J]. 王用源,苏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2]近义介词“自”和“从”基于语料库的辨析[J]. 荆国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3]“自/从”类介词框架与其他介词套叠现象的结构层次分析[J]. 王用源,苏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6(05)
[4]日本留学生学习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 刘丽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5)
[5]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J]. 胡晓.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0)
[6]“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及其框架组合[J]. 袁舫. 语言与翻译. 2014(02)
[7]介词“自”、“从”、“打”的语法化[J]. 邢相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8]外国学生习得时间介词的中介语考察[J]. 周文华. 汉语学习. 2011(02)
[9]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 曲宏欣.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10]介词“从”表空间起点时使用上的优先性考察[J]. 李卫中. 理论月刊. 2009(08)
硕士论文
[1]印尼汉语学习者“从”类介词的习得偏误问题研究[D]. 晁艳秀.暨南大学 2016
[2]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由”和“从”的偏误研究[D]. 范雪威.吉林大学 2016
[3]言说类介词框架习得研究[D]. 张敏.南京师范大学 2016
[4]介词“自”“从”“自从”比较研究[D]. 伍海燕.南京林业大学 2015
[5]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空间介词的偏误分析[D]. 王建刚.吉林大学 2013
[6]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介词“从”研究[D]. 聂羽菲.扬州大学 2013
[7]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 李彩凤.暨南大学 2011
[8]“从”类介词研究[D]. 张会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介词“从”和“从”字结构研究[D]. 胡彩敏.上海师范大学 2008
[10]汉语常用同义介词比较研究[D]. 王亚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87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358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