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教学
发布时间:2017-05-28 17:10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中“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教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重新崛起,汉语热空前发展。由此,带来两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如何选择?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是“一种不直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是就某一特定政治、社会等目的,以文字的、简短的、醒目的、句子化的形式,在户外实施的,旨在让社会公众接受的言语行为”。当代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复杂,世界语言生活史上可谓罕有其匹。它不但已成为中国社会内部最常见的动员行为,也成为向外来者最直接的广告行为。那么,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对于外汉语教学是否也具有相应的意义? 功能决定结构,目的决定策略。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就是服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通行认识以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培养其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的适应能力”其实这一认识是不充分的。 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更是人类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人类社会;这种交流,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共享,亦即“人与人的互动”。由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也许可定义为四个层次:(1)语言掌握——知道中国话怎么说,从而获得用中国话交际的能力;(2)生活了解——了解中国人怎么生活,从而获得在中国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能力;(3)文化理解——理解中国人为何这么说和这么生活,从而获得对中国文化的同情态度;(4)社会互动——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目的语社会与学习者母语社会的互动。在“语言掌握—生活了解—文化理解—社会互动”过程中,“语言掌握”只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条件,根本目标还是“社会互动”。可惜,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几乎都忽视了这一点。 由“语言掌握”而言,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是中国社会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由“生活了解”而言,“真实语言生活环境”的模拟和重建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正是真实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参数;由“文化理解”而言,非商业性标语口号可谓是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生活方式、中国发展模式一种具有“直接可见性”的话语标本,从而为建构对于中国生活和中国问题的理解提供了最直接的契机。 因此,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亟待导入对外汉语教学。 由此,本文依据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上海、福州、三明以及美国纽约若干公共场所、普通道路及社区进行一定规模的田野调查,第一次对中美两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语言形式、话题内容和数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进一步对美国高中学生对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阅读和理解的难易度和接受度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并提出了改进中国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言语行为的若干建议,以期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 对外汉语教学 原则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95
【目录】:
- 论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
- 第一章 对外汉语中"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问题的提出12-20
- 1.1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在中国语言生活中的地位12-14
- 1.2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4-17
- 1.3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研究与教学的现状17-18
- 1.4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8-20
- 第二章 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数量、形式、内容与分布的调查20-29
- 2.1 上海长宁新泾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调查20-21
- 2.2 福建三明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调查21-22
- 2.3 福建福州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调查22-23
- 2.4 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言语行为使用的基本特点23-29
- 第三章 美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数量、形式、内容与分布的调查29-32
- 3.1 纽约市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数量、形式、内容与分布调查29-31
- 3.2 美国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言语行为使用的基本特点31-32
- 第四章 中美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比较分析32-35
- 4.1 中美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语言形式的比较32-33
- 4.2 中美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话题的比较33
- 4.3 中美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数量与分布的比较33-35
- 第五章 美国高中生对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的阅读与理解35-41
- 5.1 非商业性标语口号阅读与理解的难易度和接受度的测量35
- 5.2 非商业性标语口号阅读与理解的难易度的测量35-38
- 5.3 非商业性标语口号阅读与理解的接受度的测量38-39
- 5.4 美国高中生对于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不理解不接受的原因39-41
- 第六章 美国高中生"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的原则与策略41-44
- 6.1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的原则41
- 6.2 "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教学的策略41-44
- 第七章 改善中国户外非商业性标语口号言语行为的若干建议44-46
- 7.1 受众国际化意识问题44
- 7.2 中英双语表达问题44
- 7.3 语言礼貌问题44-45
- 7.4 快速接受问题45-46
- 第八章 结语46-48
- 附录48-83
- 参考文献83-86
- 后记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炳樵,宋金森;写安全标语 要考虑人们的接受心理[J];安全;2000年04期
2 曹鹏;美国报刊广告宣传标语赏析[J];当代传播;2000年01期
3 李安葆;长征标语漫议[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4期
4 戈玲玲;户外广告、标语汉译英中的社会语用问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健;校园标语呼唤“人情味”[J];江西教育;1999年11期
6 聂桂兰;乡村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合法性的语言学分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高金华;从标语看管理[J];经济世界;1999年06期
8 唐艳芳;从一则标语的误译说起——浅析汉语标语的英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程康,孙祝e,
本文编号:403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0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