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美国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17-06-19 05:11

  本文关键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美国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思维是人一系列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遵循着一定的顺序、方式,即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影响着语言的习得,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每一种民族语言都蕴含独特的民族思维特征,加深对民族思维方式的了解与学习,并逐渐建立起该民族思维方式体系,对学习该民族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从语言要素教学着手。 汉英民族思维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语思维较英语思维而言,重悟性,强调主体性、整体性和形象性。在对美国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搜集美国学生的作业以及考试试卷,笔者发现学生出现的许多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问题与没有掌握汉语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这说明他们对汉语思维方式缺少足够的了解。基于此,为了培养美国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对外汉语教师在词汇、语法以及语篇衔接教学这三个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在词汇教学方面应避免中英文简单对译,对集中体现汉语思维特点的复合词、同义词以及量词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解释和操练,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表格法促进学生联想,建立汉语词汇体系。在语法教学方面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详细讲解汉语虚词和语序,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表达汉语。在语篇教学方面应在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篇章概念,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美国学生的汉语篇章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法和有声思维法是帮助学习者记忆思考的有力工具和方法,思维导图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联想,使学生记忆更加牢固。采用图画、符号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美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趣味性,还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声思维法是一种将思维和口语紧密结合的方法,常常用于写作教学。有声思维教学法遵循了“示范—模仿—学习—创新”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习惯,反复用有声思维法进行操练,可以促进美国学生汉语思维方式的养成。
【关键词】:汉语思维 培养方法 思维导图法 有声思维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95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概述10-17
  • 1.1 研究背景10-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培养汉语思维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15-17
  • 第2章 汉英思维比较17-21
  • 2.1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7-18
  • 2.2 汉语思维的主要特点18-19
  • 2.3 英语思维的主要特点19-21
  • 第3章 美国学生汉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21-35
  • 3.1 词汇21-25
  • 3.2 语法25-30
  • 3.3 语篇衔接30-35
  • 第4章 调查问卷分析35-43
  • 4.1 调查问卷问题以及分析35-37
  • 4.2 思维导图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37-41
  • 4.3 有声思维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41-43
  • 第5章 总结43-45
  • 附录45-49
  • 参考文献49-50
  • 后记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郭纯洁;;有声思维在外语听力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陈晓湘;王阳;;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使用的量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唐碧峰,李来政;理科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的量化研究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4 姚念赓;;关于用英语思维问题[J];外语研究;1989年01期

5 崔永华;;语言课的课堂教学意识略说[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6 贾钰;;近二十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综述[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7 崔永华;;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8 江新;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9 张蓓;英汉语语法分析中的思维模式比较[J];外语教学;1995年04期

10 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美国学生的汉语思维方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461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