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汉语实词的模糊性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

发布时间:2017-09-28 22:06

  本文关键词:汉语实词的模糊性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相关文章: 模糊性 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


【摘要】:任何语言的学习目的都是为了交流,通常人们认为“好的”语言应当以“准确、清晰”为标准,尽量避免使用“模糊、含混、不准确和不确定”的语言。然而在学习与交际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模糊性也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使得汉语学习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引起歧异,对外汉语工作者通常会刻意追求精确,这使得语言学习者无法容忍与理解汉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模糊现象,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在语言交际中,有些留学生虽然能用非常准确的汉语进行交流,但却是生硬、不符合汉语交际习惯的,他们不知道何时何地,使用恰当的语言。可以说语言的模糊性对第二语言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由于不同的文化所导致的语言学习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本文认为如果能充分了解和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将会显著地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能力与交际能力。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引言和正文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确定的缘由,现代汉语词汇模糊性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范围、预计解决的问题等。 第一部分是对外汉语模糊性实词教学现状分析,该部分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要求与处理;第二节论述了《教材》的内容与练习设计。第三节是留学生习得模糊性实词的调查和研究。 第二部分是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本体研究,,该部分分为四个小节。首先对汉语模糊性实词的进行界定,分析模糊性实词产生的根源;其次,简要分析了模糊性主要特征;再次主要论述了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显现形式;最后,指出汉语模糊性实词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对对外汉语模糊性实词应当遵守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可有意识、有目的的采用“模糊教学”。
【关键词】:模糊性 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7
  • (一) 选题确定的缘由11-13
  • 1. 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11-12
  • 2. 现代汉语词汇具有模糊性12
  • 3. 汉语词汇的模糊性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12-13
  • (二) 现代汉语词汇模糊性相关研究综述13-15
  • 1. 现代汉语词汇模糊性研究综述13-14
  • 2. 偏误研究综述14-15
  • (三) 研究范围、方法、预计解决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问题15-17
  • 1. 研究范围15
  • 2. 研究方法15-16
  • 3. 可能存在的问题16-17
  • 一、 对外汉语模糊性实词教学现状分析17-29
  • (一)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要求与处理17-19
  • 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要求17
  • 2.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处理17-19
  • (二) 《教材》的内容与练习设计19-20
  • (三) 留学生习得模糊性实词的调查和研究20-29
  • 1. 学生习得模糊性实词的调查问卷20-26
  • 2. 偏误的成因分析26-29
  • 二、 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本体研究29-44
  • (一) 汉语模糊性实词的界定与产生根源29-32
  • 1、汉语模糊性实词的界定29
  • 2、汉语模糊性实词产生的根源29-32
  • (二) 汉语模糊性实词的主要特征32-34
  • 1、主观性32
  • 2、非定量性32
  • 3、粘连性32
  • 4、变异性32-33
  • 5、双重性33-34
  • (三) 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显现形式34-41
  • 1、模糊性名词的显现形式34-35
  • 2、模糊性动词的显现形式35-36
  • 3、模糊性形容词的显现形式36-37
  • 4、模糊性量词的显现形式37-38
  • 5、模糊性副词的显现形式38-39
  • 6、模糊性代词的显现形式39-40
  • 7、模糊性数词的显现形式40-41
  • (四) 模糊实词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41-44
  • 三、 对外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教学策略探讨44-51
  • (一) 外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44-47
  • 1. 模糊容忍原则44-45
  • 2. 相对性原则45-46
  • 3. 对比性原则46-47
  • (二) 对外汉语模糊性实词的教学策略47-49
  • 1.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47-48
  • 2. 教师可采取语义成分分析法解释模糊词义48
  • 3. 注重词语搭配的模糊性教学48-49
  • 4. 强调民族文化对模糊语言学习的重要性49
  • (三) 外汉语教学亦可有意识、有目的的采用“模糊”49-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56
  • 致谢56-57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琼,李再强;模糊教学及其实践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2 程娟;汉语实词模糊性显现形式及类型论要[J];汉语学习;1989年04期

3 蒋跃;时间词的模糊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4 文巧平;从语词边界论语言的模糊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邢苏月;论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章婷;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探究[J];学术探索;2004年07期

7 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晶晶;数量模糊表达方式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38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38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