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9:12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 对象类介词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摘要】:介词虽是一个数量有限且相对封闭的类,但它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句法功能是介引功能,即介引体词性词语等给谓语动词。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接触的比较多的表示对象的介词有:“对、朝、给、向、被、连、至于、对于、关于、替、为、于、把、被、比”等。其中“对、向、给”这组近义介词,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留学生经常错用或误用,偏误率比较高。 为此,笔者对近年来语法学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有关对象类介词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统计法、访谈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对几个对象类介词“对、向、给”作进一步探讨;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对象类介词的偏误进行研究;在本体研究和偏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具体地说: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象类介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语料来源等。 第二章,对留学生产生具有代表性的偏误用例进行汇总,并结合语料库的大量语料及笔者的实习经历,将韩国留学生作为考察的对象,集中对其使用这三个对象类介词所产生的偏误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总结出相应的偏误类型,主要的偏误类型有:介词间的混用、介词冗余、介词遗漏和介词的复合偏误。同时,针对总结出的偏误类型,认为其产生这些偏误与母语本身所造成的负迁移、目的语的特点及学生目的语知识的有限性、教材和工具书的误导等因素有关系。 第三章,文章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对、向、给”进行了综合描写与分析,主要从这三个介词搭配的核心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入手进行分析。从语用的角度主要从它们的衔接功能、突显焦点的功能、篇章功能、修辞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究。 第四章,文章针对对韩国学生对象类介词教学的现状,尤其是近义介词的“对、向、给”教学情况,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可以提高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希望这些分析将有助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 对象类介词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20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
  • (一) 选题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
  • 二、文献综述9-14
  • (一) 对象类介词的本体研究10-12
  • (二) 对象类介词的偏误研究12-13
  • (三) 对象类介词的教学研究13-14
  • 三、目前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14-16
  • (一) 对象类介词本体方面存在的问题14-16
  • (二) 对象类介词偏误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16
  •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16-19
  • (一) 研究目的16-17
  • (二) 研究理论和方法17-18
  • (三) 研究内容18-19
  •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19-20
  • 第二章 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20-29
  • 一、留学生使用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统计20-21
  • 二、留学生使用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类型21-24
  • (一) 介词间的混用21-22
  • (二) 介词冗余22-23
  • (三) 介词遗漏23-24
  • (四) 复合偏误24
  • 三、留学生使用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原因24-29
  • (一) 母语本身所造成的负迁移25-26
  • (二) 目的语的特点及学生目的语知识的有限性造成的偏误26-27
  • (三) 教材、工具书的误导27-29
  • 第三章 "对、向、给"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29-44
  • 一、介词"对"的多视角考察30-36
  • (一) "对"的句法、语义分析30-35
  • (二) 介词"对"的语用功能35-36
  • 二、介词"向"的多视角考察36-40
  • (一) 介词"向"的句法结构、语义功能分析36-39
  • (二) 介词"向"的语用功能分析39-40
  • 三、介词"给"的多视角考察40-44
  • (一) 介词"给"的句法、语义分析40-42
  • (二) "给"字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42-44
  • 第四章 介词"对、向、给"的教学策略44-48
  • 一、突出语义,明确句法和语用44
  • 二、强调对比,准确掌握其使用规律44-45
  • (一) 近义介词"对、向、给"的对比44-45
  • (二) 汉语介词"对、向、给"同韩语中相对应格助词的对比45
  • 三、巩固强化,多种练习形式相结合45-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后记53-54
  • 个人简介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沛如;关于“NP_1+VP+NP_3+给+NP_2”句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何薇;;对象类介词“向”的分析与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3 陈昌来;现代汉语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胡裕树 ,范晓;深化“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 刘培玉;刘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6 韩容洙;对韩汉语教学中的介词教学[J];汉语学习;1998年06期

7 刘培玉;;介词“向”、“往”、“朝”的功能差异及解释[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8 高万云,郑心灵;“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4年06期

9 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焦点标记“给”[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汪灵灵;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对”、“给”的偏误[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978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978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