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本文选题:院校研究人员 + 职业生涯发展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02期
【摘要】:中国的院校研究人员(IR)应当属于专业人员。IR从业人员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绝大多数的中国IR职业发展面临职业起步艰难、职业激励匮乏、专业化发展缺乏制度保障、职业晋升天花板效应凸显等问题。面向未来,中国的IR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势十分清晰,为了做到这一点,院校必须保障IR人员的专业地位,IR人员的独立性,改革IR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院校研究行业协会应发布院校研究工作标准和职业发展指导方案。
[Abstract]:Chinese academic researchers should belong to the professional. Ir practition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persion and diversity. Most of the IR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faced with difficult career starting, lack of career incentive, lack of system guarante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minent ceiling effect of career promotion and so on. Facing the future, the trend of IR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n China is very clear.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guarantee the independence of IR personnel and reform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of IR personnel.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dustry Association shall issue the academic research work standards and career development guidance program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鸿,曾山金;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若干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为院校研究呐喊[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3 徐敏;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吴明忠;法眼和钱眼:深化中国院校研究的两维视角[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5 代蕊华,王斌林,戚业国;院校研究:理论、方法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吴绍春;;关于院校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吴明忠;;法眼和钱眼:深化中国院校研究的两维视角[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配欢;李望平;;高校发展风险与院校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10 侯志军;;试论院校研究的基本过程[J];江苏高教;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晴;;实施院校研究 拓展高职教育发展空间[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振权;;院校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模式演进的“欠发达经验”——以新疆个案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周川;院校研究:大学管理决策的“手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武汉大学 殷朝晖;让院校研究推进院校管理科学化[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中国农业大学 张红伟 李冬梅 钟占荣 戴晓曦;让规划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地图[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杨胜才;加强民族院校研究有利于民族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俊超;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N];中国教育报;2014年
6 周怀立 李文峰;《大学自我维持研究》出版[N];湖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良;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界说、困境与出路[D];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9年
2 张兴琳;美国院校研究探析[D];汕头大学;2006年
3 李涛;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实践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4 姜贞;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董晶;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院校研究探析[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闫敏姣;问题与对策:中国院校研究现实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立芹;院校研究的历史和发展探究[D];长江大学;2012年
8 毛玲;美国院校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白景辉;我国院校研究的现状及前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王冰;院校研究学术史考察[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16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916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