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生成、共契与互动—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1 17:58
【摘要】:文章采用“理想类型法”构筑与描述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学理念的三种形态—信仰理念、理性理念、一流理念,通过文献与历史分析揭示与展现出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知识分子是如何参与大学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对此三种形态的大学理念进行现实的差异性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材料与事实补足同一性“理想类型”的缺陷,从而使得“理性类型法”构筑下的三种大学理念的内涵更为丰满:大学理念并非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精神的象征,它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各自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的反应,这决定教师的行为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形象的复杂性。大学理念差异性现实下的教师职业、教师生存境遇的变化,使得知识分子的角色属性不论从知识界定还是精神内涵都面临着危机。从学理上对大学知识分子现实角色所面临的两对主要矛盾(认识论与生存论、认识论与政治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精神维度归正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的事实,为揭示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的共契关系提供基础;继而以知识分子角色的精神特质(自由、独立、批判)为核心要素,根据它与大学理念的通约性,挖掘、剖析大学理念的精髓与核心诉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社会责任),揭示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共契关系。以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共需共有”的“知识”为核心节点,横向以知识类型为纬、纵向以知识模式的历史演进为经,试探大学理念的知识论基础;继而探寻以知识为材料运作的大学理念,在当今学科生活的专门化、学术生活的秩序化中如何与大学教师形成消极互动: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地探讨与重视大学理念的时代,然大学理念却凭籍其内在活力消弱着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属性与人格特质,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性发育空间并未扩大,反而在缩小,由此消弱了大学理念自身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与物质基础。最后,大学理念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之建构的余思,我们期待未来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精神彰显与大学理念繁荣的交相呼应。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ideal type method" to construct and describe three forms of university ide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s-belief idea, rational idea, first-rate id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is paper reveals how the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with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dea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forms of university ideas. Designed to complement the defects of the "ideal type" of identity through a series of materials and facts, Thu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kinds of university ideas constructed by "rational type method" is more full: the university idea is not a symbol of the pure spirit of super-utilitarianism, but a reflection of the value pursuit and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stakeholders. This decides the teacher's behavior role has the obvious tim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mage complexity. The change of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teacher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reality of university idea difference makes the intellectual's role attribute face crisis both from th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pirit.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two pairs of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epistemology and existentialism, epistem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facing the realistic role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s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facts of the intellectual ro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idea and the teacher intellectual, and then take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llectual role (freedom, independence, criticism) as the core element, according to the commonality between the university idea and the university idea, excavate, take the intellectual role spirit characteristic (freedom, independence, criticism) as the core el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core demands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autonomy,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idea, and reveals the comm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 and the university idea. Taking "knowledge" as the core node, taking the knowledge type as the latitude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mode as the vertical, the author tries to probe the knowledg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dea. And then to explore the idea of using knowledge as the material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ubject life in today's world, How to form a negative interaction with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order of academic life: this is an era in which the ideas of university are discussed and valued more than at any time before. However, by virtue of its inner vitality,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weakens the attribute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Instead of expanding the space for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space for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shrinking. This weakens the spiritual support and material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university concept depends. Finally, we hope that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intellectuals will be reflected in the prosperity of university ideas.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申英,罗南石;从知识经济看大学教师的素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陈元琴,梁保国;大学教师创新素质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赵忠俭;大学教师创新素质的初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S1期

4 ;天津大学教师全部竞聘上岗[J];新长征;2000年09期

5 陈嘉;浅谈大学教师素质[J];云南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6 吕凤英;素质教育中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7 邹筑煜;大学教师在网络时代的新角色[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李翔;大学与大学教师[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张传萍;;论大学教师之间的交往对个人科研的价值[J];中国电子教育;2002年01期

10 ;从大学教师到大款“二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媛;;我国大学教师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卢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设与大学教师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孟繁玲;袁孟红;李登新;;东华大学教师分类管理实践[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马立红;曲艺;刘明耀;;国外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特点与启示[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5 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性别和年龄差异[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兆吉;;大学教师的威信及师生关系[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贺卫方;;关于停招硕士生事答批评者[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陈伟;;从牧师到教师:英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变革——以十九世纪的牛津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杜屏;李琳琳;;大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治中;;掌握信息技术是21世纪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晏扬;大学教师的待遇真的“太差了”?[N];深圳商报;2010年

2 湖北 刘凯玲;大幅提高工资并非佳境 建立大学教师退出制度尤重[N];中国商报;2010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尧;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2年

4 ;中国学生太多,,美大学教师培训“叫对名”[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中国人民大学 刘东风;影响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李永山;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大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顾海良邋田豆豆;不应片面追求大学教师“博士化”[N];人民日报;2007年

8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王海威邋刘元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9 赵培源邋记者 张守帅;大学教师企业职工互换角色[N];四川日报;2008年

10 华南理工大学 张振刚;大学教师的三个境界[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历史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冲;大学教师知识效能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陈金凤;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论[D];西南大学;2010年

4 唐忠阳;基于公平偏好评估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契约设计[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宛;美国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向度的历史考察(二战后~199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方明军;大学教师隐性激励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曾晓娟;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栋娟;大学教师的文化使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兴亚;当代大学教师角色困境及其解决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素娜;英国、中国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与特色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章小梅;大学教师服务学生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罗婷;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靳宇倡;大学教师工作枯竭状况及相关因素[D];清华大学;2006年

7 王中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强;大学教师—学校匹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韩小敏;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教师文化特点解析及构建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雷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17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217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8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