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12:24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和变革。在不同的制度和社会形态下,教育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履行着具有时代特征的责任,为当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而服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且很快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从而结束了长期以往的人才短缺时代,出现了高等教育劳动力过剩的趋势。西方学者将这种受教育者超过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失衡现象称之为“过度教育”,过度教育概念由此产生,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高等学校经过10余年扩招,毛入学率超过了23%,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平稳过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应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否则社会无法向骤增的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就业困难。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该年度全国高校初次就业率为64.7%;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增至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为40%;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6.5%;2008年就业率再次下降,为85%(不包括就业后又迅速失业的)。可以看出,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004一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学历层次来看与总量连年递增相对应我国高校各个层次学历毕业生数也不断

趋势图,顺序图,高校毕业生,学科门类


数量上存在差距。2004年,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39.7万和116.2万,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出9个百分点;到2008年男女生数量分别增加到 281.9万和277.5万,两者在比例上的差距有所减少。(见图5一4)从学科门类来看,2004一2008年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各学科的高校毕业生规模都在增加,但其规模大小的相对顺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现有的统计资料来看,2008年工学的毕业生最多,达85.0万,其次是文学 (43.5万)和管理学(39.9万)。规模位于后三位的是哲学、历史学和农学(军事学学生的信息统计不完整)。分别为0.6万、1.8万和5.8万。从这五年的趋势来看,工学的比例尽管一直很高,但下降的趋势明显,从2004年的37.5%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32.2%,而文学和管理学的比例则有大幅提高,2004年文学和管理学的比例均为13.2%,到2008年分别上升为16.506和15.10k。其余各学科所占比例的变动都不明显。(见图5一5)100%80%60%40%20%O%弩弩器贯群黔黔黔黔黔黔黔黔黔 黔熬熬撷葵潦攫镶瀚翱穿哮嵘淇

层次图,初次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


nU办口O哎OJ臼 jnU︸从︸一了676.勺勺口口2仪 )42005200620072008图5一 62004一2008年高校毕业生分学历层次初次就业率5.2.2初次就业率在不同学科上的体现从学科结构来看,不同的学科表现出明显的就业率差异。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工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87.2%)和管理学的初次就业率(82.9%)要高于总体的初次就业率水平(52.5%),而哲学、法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低,分别为74.5%、76.2%和76.4%。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维持在80%上下。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不同的学历层次也有不同的表现。在本科层次,法学、教育学、医学三个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总体平均值;经济学、文学在这五年的初次就业率也基本低于平均值;工学和农学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这五年基本高于平均值;理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降,低于平均值。在硕士层次,各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比较高,一般都在85%以上。相对而言,哲学、历史学、理学、农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这五年中都低于平均水平;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五年中过于平均值。在博士层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西方研究及其启示[J]. 盛世明.  复旦教育论坛. 2009(01)
[2]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社会应激及其缓冲干预[J]. 蒋国林,王国存.  社会科学. 2008(09)
[3]高校扩招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及其调整[J]. 闫广芬,苌庆辉.  现代大学教育. 2008(03)
[4]高校扩招政策的问题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J]. 罗大明,刘静.  当代教育科学. 2008(03)
[5]过度教育的再认识[J]. 盛世明.  教育发展研究. 2007(Z1)
[6]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武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7]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兼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 张晋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03)
[8]教育决策与教育研究初探——反思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J]. 林译丛.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3)
[9]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困惑与对策[J]. 戴林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01)
[10]大学生就业的难点与政府作为[J]. 叶盛楠.  前沿. 2006(09)

博士论文
[1]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中区域主动吸纳机理的研究[D]. 王燕玲.吉林大学 2009
[2]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 应松宝.西南交通大学 2007
[3]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论纲[D]. 李亚伯.江西财经大学 2003
[4]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赖小琼.厦门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李飞.西南大学 2008
[2]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 陈磊.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论我国高校学生充分就业问题[D]. 万勇.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D]. 陈方红.广州大学 2006
[5]当代研究生择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小双.西南大学 2006
[6]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 许小石.吉林农业大学 2004
[7]关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 李锐利.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 黄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4
[9]高校扩招对我国短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 莫桂波.江西财经大学 2004
[10]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反失业[D]. 吴伟.新疆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95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995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