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0:0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社会的飞速进步与迅猛发展离不开网络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不断渗透。伴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巨浪,在互联网这个漫无边界的虚拟世界中,世界多元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都在这个“熔炉”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每天互联网上都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其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资源颠覆性地改变了民众以往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信息使用的便携性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普遍提高了民众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在行为边界较为模糊的网络虚拟社会中,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的网民更极易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大学生群体是最主要的网民群体,由于该群体尚处于进一步社会化、性格逐渐定型和心智不断成熟的成长期,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日益严重。在理论上,即使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加以探讨的研究成果喜人,但仍难于找到合适的理论框架解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更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在实践中,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形成直接相关的主体在缺乏道德建设意识的同时也苦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途径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本文在充分掌握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界定和介绍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解析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基础上,运用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激励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颇为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实表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影响,并在分析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迫切性。第三部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通过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观察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网络道德现状,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现实影响和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首先该部分分析了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了在上述环境下大学生输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源头上的根本动机,且在进行内在与外在归因的基础上提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第五部分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策建议。该部分根据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在宏观上以政府和网络媒体为主导营造行为引导环境;以家庭为主体引导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网络道德行为:以高等教育院校和大学生为主导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形成机理 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7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研究综述11-14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5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15-17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7-24
  •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概念解析17-19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19-21
  •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21-24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分析24-29
  •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实表现24-25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影响25-27
  • 三、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迫切性27-29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29-35
  • 一、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29
  • 二、数据描述与统计结果29-35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35-42
  •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形成的社会生态环境35-37
  •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动因分析37-42
  • 第五章 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建议42-49
  • 一、以政府和网络媒体为主导营造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引导环境42-45
  • 二、以家庭为主体引导大学生青少年时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45-46
  • 三、以高等教育院校和大学生为主体引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46-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5
  • 附录一: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问卷调查55-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清华;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与“网德”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彭达稳;洪河条;赵军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4期

3 张迪;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探析[J];河南科技;2005年12期

4 张丽萍;;论医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年07期

5 戴新利;;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6 叶子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许欣欣;;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建凤;;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及解决策略[J];南方论刊;2007年02期

9 李晓洁;;浅谈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J];职业时空;2007年04期

10 郝兆丰;李军;;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防治体系的构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魏婧;;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思考[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波;周大镯;郜江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防治[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3 檀江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危害与治理[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涂小雨 ;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玄;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2 刘燕;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超;网络道德失范及建设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5 赵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适机制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6 雷娅妮;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年

7 李玲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聂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马敦;网络道德失范与治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常方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23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e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