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04:47
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支撑。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回应,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有力解决的路径选择。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时代“生态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求厘清其概念维度、筑牢其思想根基。生态文化自觉是一个复合性概念,要想厘清其内涵要旨,就要对生态文化、文化自觉、生态自觉等基础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西方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都为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思想遵循。认真审视和科学梳理这些思想是厘清生态文化自觉概念,界定生态文化自觉内涵和研究生态文化自觉内容构成的基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求甄别其现实困境、探析其根源所在。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面临着课程设置体系缺口大、教材体系专业化不明显、培育人才体系不完善、培育方法不创新、培育联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只有从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素,即培育...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自觉的概念
(三)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特征
(一)对象的层次性
(二)目标的崇高性
(三)过程的长期性
(四)效果的实践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必要性
(一)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四)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五)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二)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三)取用有度的生态生产观
(四)尚俭去奢的生态消费观
二、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一)“深绿”生态文化理论
(二)“红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浅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化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生态文化培育课程设置体系缺失
(一)课程设置缺失严重
(二)课程结构衔接不顺畅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规律
二、生态文化培育人才体系不完善
(一)专职教学人员匮乏
(二)专职研究人员不足
(三)专职管理人员紧缺
三、生态文化培育教材体系尚未专业化
(一)教材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尚需增强
(二)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尚需吻合
(三)教材的知识性与技能性尚需加强
(四)教材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尚需融合
四、生态文化培育方法创新性不足
(一)科技服务平台利用不足
(二)隐性教育嵌入程度不足
(三)教学话语艺术魅力不足
(四)实践教学扩展能力不足
(五)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五、生态文化培育机制协调性不强
(一)培育主体协同性不强
(二)培育动力激发能力弱
(三)培育环境优化难度大
(四)培育保障投入力度小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内容构成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理论自觉培育
(一)把握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
(二)理解生态文化的内容构成
(三)认识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预测生态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价值自觉培育
(一)认知生态文化的价值
(二)普及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拓宽生态文化的价值
(四)创新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主体自觉培育
(一)培养生态文化的主体意识
(二)实现生态文化的主体认同
(三)履行生态文化的主体责任
(四)确立生态文化的主体自信
四、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实践自觉培育
(一)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二)正视现实生态环境问题
(三)养成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四)践行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策
(一)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建设生态文化自觉培育队伍
(一)加大教师生态知识培训力度
(二)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导向
(三)提高教师参与生态实践活动水平
三、供给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资源
(一)挖掘多样性生态文化资源
(二)编好普识性生态文化教材
(三)创建动态性生态文化智库
四、创新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方法
(一)拓展多样化教学形式
(二)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
(三)巩固渗透性教育方式
(四)探索精准性教学模式
五、营造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环境
(一)营造生态化舆论环境
(二)建设绿色化校园环境
(三)创造清洁化学习环境
(四)完善法治化制度环境
六、强化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机制
(一)落实培育主体责任
(二)增强培育发展动力
(三)优化培育运行程序
(四)扩大培育投入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欧四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与启示[J]. 黄丹,石秀秀,贺宇明,黄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J]. 邬晓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7)
[3]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隐性教育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以江南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为例[J]. 王强,田备,方正泉. 思想教育研究. 2019(01)
[4]论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及其价值[J]. 李宏刚,李洪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1)
[5]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 宫长瑞,张旭东. 新疆社会科学. 2018(04)
[6]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十条行为规范[J]. 中国食品. 2018(12)
[7]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费孝通文化观对文化转型新时代的启示[J]. 赵旭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8]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 李晶晶,李新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4)
[9]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化自觉的生成逻辑[J]. 王越芬,孙健. 学习与探索. 2018(04)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探析[J]. 原丽红,司会敏.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8(01)
博士论文
[1]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D]. 尚晨光.中共中央党校 2019
[2]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及其当代启示[D]. 李霞.中共中央党校 2018
[3]生态文化的多维审视及建构研究[D]. 王冠文.大连海事大学 2018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武汉大学 2018
[5]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芳.大连海事大学 2018
[6]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研究[D]. 任美娜.吉林大学 2017
[7]俄罗斯生态法制研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D]. 林英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8]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宫长瑞.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D]. 石俊峰.安徽农业大学 2017
[2]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文化自觉研究[D]. 司伟荣.浙江农林大学 2014
[3]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 李会勤.江西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07245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自觉的概念
(三)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特征
(一)对象的层次性
(二)目标的崇高性
(三)过程的长期性
(四)效果的实践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必要性
(一)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四)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五)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二)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三)取用有度的生态生产观
(四)尚俭去奢的生态消费观
二、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一)“深绿”生态文化理论
(二)“红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浅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化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生态文化培育课程设置体系缺失
(一)课程设置缺失严重
(二)课程结构衔接不顺畅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规律
二、生态文化培育人才体系不完善
(一)专职教学人员匮乏
(二)专职研究人员不足
(三)专职管理人员紧缺
三、生态文化培育教材体系尚未专业化
(一)教材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尚需增强
(二)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尚需吻合
(三)教材的知识性与技能性尚需加强
(四)教材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尚需融合
四、生态文化培育方法创新性不足
(一)科技服务平台利用不足
(二)隐性教育嵌入程度不足
(三)教学话语艺术魅力不足
(四)实践教学扩展能力不足
(五)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五、生态文化培育机制协调性不强
(一)培育主体协同性不强
(二)培育动力激发能力弱
(三)培育环境优化难度大
(四)培育保障投入力度小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内容构成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理论自觉培育
(一)把握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
(二)理解生态文化的内容构成
(三)认识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预测生态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价值自觉培育
(一)认知生态文化的价值
(二)普及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拓宽生态文化的价值
(四)创新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主体自觉培育
(一)培养生态文化的主体意识
(二)实现生态文化的主体认同
(三)履行生态文化的主体责任
(四)确立生态文化的主体自信
四、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实践自觉培育
(一)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二)正视现实生态环境问题
(三)养成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四)践行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策
(一)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建设生态文化自觉培育队伍
(一)加大教师生态知识培训力度
(二)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导向
(三)提高教师参与生态实践活动水平
三、供给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资源
(一)挖掘多样性生态文化资源
(二)编好普识性生态文化教材
(三)创建动态性生态文化智库
四、创新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方法
(一)拓展多样化教学形式
(二)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
(三)巩固渗透性教育方式
(四)探索精准性教学模式
五、营造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环境
(一)营造生态化舆论环境
(二)建设绿色化校园环境
(三)创造清洁化学习环境
(四)完善法治化制度环境
六、强化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机制
(一)落实培育主体责任
(二)增强培育发展动力
(三)优化培育运行程序
(四)扩大培育投入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欧四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与启示[J]. 黄丹,石秀秀,贺宇明,黄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J]. 邬晓燕.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7)
[3]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隐性教育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以江南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为例[J]. 王强,田备,方正泉. 思想教育研究. 2019(01)
[4]论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及其价值[J]. 李宏刚,李洪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1)
[5]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 宫长瑞,张旭东. 新疆社会科学. 2018(04)
[6]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十条行为规范[J]. 中国食品. 2018(12)
[7]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费孝通文化观对文化转型新时代的启示[J]. 赵旭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8]国内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 李晶晶,李新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4)
[9]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文化自觉的生成逻辑[J]. 王越芬,孙健. 学习与探索. 2018(04)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探析[J]. 原丽红,司会敏.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8(01)
博士论文
[1]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时代属性研究[D]. 尚晨光.中共中央党校 2019
[2]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及其当代启示[D]. 李霞.中共中央党校 2018
[3]生态文化的多维审视及建构研究[D]. 王冠文.大连海事大学 2018
[4]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 裴艳丽.武汉大学 2018
[5]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芳.大连海事大学 2018
[6]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研究[D]. 任美娜.吉林大学 2017
[7]俄罗斯生态法制研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D]. 林英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
[8]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宫长瑞.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D]. 石俊峰.安徽农业大学 2017
[2]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生态文化自觉研究[D]. 司伟荣.浙江农林大学 2014
[3]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 李会勤.江西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07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30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