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流动性与成长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沙县103个样本观察
发布时间:2024-06-02 19:59
福建省从2008年起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迄今在全省范围内施行已11年。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工作流动性与成长路径选择的问题。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稳定发展,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实施。本文选取沙县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半结构访谈法、全面抽样与重点访谈法、Logistic实证方法,量化研究指标,同时辅以定性研究,采用问卷方式对沙县103个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从沙县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流动路径、流向区域和流动意愿的原因四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统计分析,通过变量设计和模型设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有三分之一的沙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流动意愿;提出大学生村官工作流动性受到年龄、政治面貌、晋升机会等6个因素的显著影响。本研究内容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列出本文参考的国内外文献;第二部分厘清本文相关的几个概念,对于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第三部分对沙县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他们的工作流动性与成长路径选择基本现状;第四部分...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本文设计思路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村官
2.1.2 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职业化理论
2.2.3 精英理论
3 沙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沙县基本情况
3.2 沙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发展现状
3.2.1 人员构成情况
3.2.2 分布情况
3.2.3 工作及待遇情况
3.2.4 流动性情况
3.2.5 成长路径选择情况
3.3 沙县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问题
3.3.1 政策推动流动的力度不足
3.3.2 “入口”与“出口”的设计途径单一
3.3.3 部分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和内生动力不足
4 沙县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与成长路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大学生村官成长状态
4.2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
4.3 大学生村官流动路径及流向
4.4 大学生村官流向区域
4.5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的原因
5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设计
5.2 模型设定
5.3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5 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与验证
6 优化大学生村官工作流动与成长路径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分类培养管理
6.2 完善考核监督激励
6.3 畅通流动成长路径
7 研究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987713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本文设计思路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村官
2.1.2 大学生村官成长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职业化理论
2.2.3 精英理论
3 沙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沙县基本情况
3.2 沙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发展现状
3.2.1 人员构成情况
3.2.2 分布情况
3.2.3 工作及待遇情况
3.2.4 流动性情况
3.2.5 成长路径选择情况
3.3 沙县大学生村官发展存在问题
3.3.1 政策推动流动的力度不足
3.3.2 “入口”与“出口”的设计途径单一
3.3.3 部分大学生村官个人能力和内生动力不足
4 沙县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与成长路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大学生村官成长状态
4.2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
4.3 大学生村官流动路径及流向
4.4 大学生村官流向区域
4.5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的原因
5 大学生村官流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设计
5.2 模型设定
5.3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5 影响因素的交叉分析与验证
6 优化大学生村官工作流动与成长路径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分类培养管理
6.2 完善考核监督激励
6.3 畅通流动成长路径
7 研究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编号:3987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98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