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重叠的句法
本文关键词: 量词重叠 词法结构 句法限制 话题特征 全称量 出处:《中国语文》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汉语量词重叠的句法机制,着重讨论量词重叠形式为什么不能与全称量化词"每"共现,为什么与量化副词"都"搭配以及出现在宾语位置时会受限制。本文指出,汉语量词的词法结构有两种实现形式:一种是由Cl直接构成的简单形式,另一种是由名词性的内核N合并功能语类Cl生成的复杂形式。汉语的AA重叠操作可以在句法中作用于量词,产生量词重叠式,也可以在词法中作用于名词性内核,生成述谓短语Pred P。句法推导生成的量词重叠式带有[TOP]特征,不能处于宾语位置,不能与"每"共现,但可以与"都"连用。而在词法中生成的述谓短语Pred P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但却不能与量化副词"都"连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yntactic mechanism of Chinese quantifier reduplication is studied, and the reason why the reduplication of quantifier can not co-occur with the quantized word "ever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lex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classifiers has two forms of realization: one is a simple form composed of Cl directly. The other is the complex form generated by the noun kernel N combining functional class Cl. The AA overlap operation in Chinese can act on quantifiers in syntax and produce reduplication of quantifiers. It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noun kernel to generate the predicate phrase Pred P. the reduplication of quantifiers generated by syntactic derivation with. [TOP features can not be in the position of object, can not be co-existing with "every", but can be used with "du." and the predicate phrase Pred P generated in lexical form can appear in the position of object. However, it can not be us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adverb "both".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论元选择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研究”(14AYY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重叠的句法和语义研究”(15YJC74007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形式句法语段理论与名词短语的句法、语义和形态研究”(16BYY003)
【分类号】:H146.3;H314.3
【正文快照】: 1.引言前人的研究认为量词系统和复数形态系统是两种互补的语法手段(见Chierchia,1998;Borer,2005;Xu,2012等)。汉语作为量词型语言,没有系统的区分单复数的形态。最近,Zhang(2013)提出,量词重叠式是汉语的复数形态,量名结构则是汉语的单数形态。从经验事实上看,将量词重叠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敬敏,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汉语学习;2002年05期
2 刘艳茹;;句法与语义接口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王红旗;;名称名词的句法表现[J];对外汉语研究;2005年00期
4 于善志;;最简方案视角下的不可解特征及其句法操作[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滟;;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研究——汉语话语导向类型特征的一个表现[J];现代外语;2012年02期
6 周慧先;试析信息焦点及其句法表现手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6期
7 刘顺;一价名词及其句法表现形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杨永忠;;“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9 谢晓明;王宇波;;管控动宾超常搭配的若干句法因素[J];语文研究;2009年02期
10 王珏;汉语生命范畴及其词汇、词法、句法表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红旗;;也谈类指(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高迎泽;张瑾;;命题、语用与动词句法表现的多样性[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亚迪;致使义形谓句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段弯弯;基于语义知识库的基本角色范畴句法实现的语义制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3 邵琛欣;《韩非子》工具格的句法表现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朱佳蕾;形态句法界面:汉语动名复合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赵国军;从句法偏移看主观性对句法的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晋;英汉给予类动词的概念化特点和句法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邵灵琳;论汉语“小夸张”[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王丁丁;正阳方言语气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鲁娜;副词“倒”的多角度考察[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1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46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