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发展中国家农民生物炭体系》(第1-3章)翻译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18-03-21 15:39

  本文选题:生物炭 切入点:发展中国家 出处:《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翻译对象选自实践报告《发展中国家农民生物炭体系》,由世界银行发表于2014年,但未出版。本文作者全面调查了发展中国家的生物炭发展情况,生物炭体系的机会与风险(包括对土壤、生产率、气候变化进而社会的影响),技术应用以及发展机构的未来潜力。生物炭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粮食产量。毫无疑问,本报告消除了人们对于生物炭的疑虑,给予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根据越南和塞内加尔生物炭使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方案。笔者希望通过自身获取信息的渠道,翻译具有社会实用价值的作品。本报告在翻译过程中,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原则,运用了改变语态、词性、肯定和否定表达,长难句简化,改变句子成分和术语解释等方法,分析如何翻译才能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相同的感受。所选文本为信息文本,作者所选理论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中最重要的为内容,形式次之。翻译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项目目标及意义等;第二章介绍原文的作者,内容以及语言结构特点等;第三章为本报告重点,简单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主要的翻译理论以及使用的方法;第四章主要是总结经验以供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参考。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translation report, selected from the practical report "Peasants' Biochar syst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ublished by the World Bank in 2014, but not published.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cha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for biochar systems (including impacts on soil, productivity, climate change and thus society),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the future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This report dispels people's doubts about biochar and gives us a future direction.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can use biochar from Vietnam and Senegal, according to its own situ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translate works of soci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rough his own channels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uses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and applies the change of voice, part of speech,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By simplifying long difficult sentences, changing sentence composi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erms, the author analyzes how translation can make the target readers get the same feeling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The selected text is information text, and the author's theory i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ranslation is content, followed by form. The translation repor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of which sets out the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the second is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third is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repor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translato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mai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methods used in translation, and the 4th chapter is devoted to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for future study and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洁;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谢淘;生物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黄水资源化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6 刘宁;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NGUYEN THI HUONG;生物质炭对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江琳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程效义;生物炭还田对棕壤氮素利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宗海英;花生壳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硝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玉;生物炭对土壤中磷的形态转化以及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5 李阳;生物炭输入对纳帕海青稞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邱志腾;生物炭对红壤的降酸效果与毛豆生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7 吴晶;生物炭精控制备方法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8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44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644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