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隐喻及转喻视角下的英汉谚语跨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2 16:29

  本文选题:英汉谚语 + 隐喻和转喻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谚语是各民族思想的活化石和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但仍历久弥新。谚语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比如摆事实、讲道理、提建议或者传递道德观念。截至目前,大量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包括谚语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研究、对比研究以及认知框架内的研究等等。但是在认知领域内对于英汉谚语的实证对比研究却较为罕见。本文以体验哲学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以及空间整合理论),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对113条英语和113条汉语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英汉谚语在多大程度上借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2)英汉谚语在借用概念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方面有什么异同?(3)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有什么异同?这些英汉谚语选自《英语谚语大辞典》、《美国英语谚语101则》、《ABC汉语谚语词典》、《中华谚语大全》以及相关网络资源,比如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proverbs.html。随后,本论文建立一个小型的谚语语料库以作实证分析。结合国际谚语分类标准,本文将英汉谚语分成四大类,包括“知识经验类”、“信念态度类”、“智慧策略方法类”以及“社会关系类”。其中,不论中英谚语,“知识经验类”所占比重为43.36%,居于榜首;“社会关系类”次之,所占比重为30.08%;第三位是“智慧策略方法类”,所占比重为20.35%;最后一位是“信念态度类”,所占比重为6.19%。就当前语料分析,中英谚语都侧重于传递知识和经验,对于“信念态度类”则略微忽视。本文在初步的谚语分类之后,开始识别中英谚语当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使用情况。识别之后,本文发现大量中英谚语都运用了这两种认知机制。其中,87.6%的英语谚语运用了这两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占64.6%,而概念转喻则占23%);而78.76%的汉语谚语运用了这两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占63.72%,而概念转喻则占15.04%)。无论是英语谚语还是汉语谚语,其使用概念隐喻的比率远远超过概念转喻的使用比率。在第一类谚语中,虽然“Misery loves company”和“祸不单行”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但是它们所借用的认知机制却不尽相同,即英语谚语采用概念转喻手段(“灾祸”用以指代“不幸的人”),而汉语谚语则采用概念隐喻手段(“灾祸”是“行动的物体”)。另外,即便一些中英谚语都采用了概念隐喻手段,但是它们借用的始源域却不相同,比如“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与“团结就是力量/合则两利,分则两伤”。除此之外,在借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这些中英谚语中,有些谚语,如“祸不单行”借用的是简单隐喻而“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则采用了复杂隐喻。同时,这些谚语,比如“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也涉及到隐喻-转喻互动。其隐喻为“人类是动物”而转喻则为“羽毛指代鸟类”。比较这些中英谚语所借用的认知机制或者所涉及的始源域和指代域对于我们寻找英汉谚语背后社会文化价值的异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英谚语确实有一些相同之处,比如借用相同的认知机制或者相同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相同的文化价值(“He who would climb the ladder must begin at the bottom”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识解都像身体经验靠拢)。但是,英语谚语在某种程度上关注的是工业或者个人主义方面,而汉语谚语则讲究集体主义或者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概念。总而言之,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隐转喻理论,并呼吁有效的跨文化和跨语言交际。同时,它对于谚语的习得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本文向量化研究进发了一小步,但是它建立的语料库容量仍旧不够大,并且缺乏来自真实生活中不同题材的原始语料。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从原始语料中获取谚语并加以分析的话,效果则更佳。
[Abstract]:Proverb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living fossils and wisdom of the ideas of all nationalities. Although it has been refined, it is still new. Proverbs are widely used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such as facts, reasons, suggestions or moral ideas. So far,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this research, including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proverbs.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and research within the cognitive framework, etc., but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 the cognitive field is rare. This paper uses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s the basi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ceptual metaphor / metonymy theory and space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113 English proverbs and 113 Chinese proverbs can solve the following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1) to what extent are English Chinese proverbs borrow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2)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n terms of the two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3)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al values shown? These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re selected from the English proverb dictionary, the American English proverb 101, th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3;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佳;史宝辉;;转喻研究在中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3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4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6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9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10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8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788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