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第三文化孩子: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修订版)》(第六章至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18-04-28 12:36

  本文选题:第三文化孩子 + 功能对等 ; 参考:《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第三文化孩子出现在社会中,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第三文化孩子指的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父母护照国文化环境之外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因大多数第三文化孩子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开阔的世界观,他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改变世界格局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社会学家泰德·沃德所说:“第三文化孩子是未来世界的模范公民。”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孩子因教育计划或父母的职业需求被送往国外,现在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海外华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第三文化经历,因此中国的第三文化孩子了解自身以及被他人了解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目前,像美国和日本等国在第三文化孩子方面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而在中国只有少量介绍第三文化孩子的书,相关的中文平行文本也很匮乏,这并不能全面深入地反映第三文化孩子的生活。因此,将这本全面呈现第三文化孩子生活的书译为中文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约15000字的翻译实践。原文本(第六章至第九章)节选自大卫·波洛克和鲁斯·范·雷肯合著的《第三文化孩子: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修订版)》。本次翻译实践将会使中国读者更容易了解第三文化孩子以及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进而为第三文化孩子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第二部分是以翻译实践为基础的翻译报告。它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理论依据、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原文本的作者、翻译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第三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运用的翻译方法,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译者主要采用意译,同时在实践中运用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转化法、正反译法、增译法、分译法和重组法;第四章总结了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总之,翻译实践使译者更好地了解了翻译活动并丰富了翻译实践经验。同时,译文将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多地了解第三文化孩子并能够为第三文化孩子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cultural exchange, more and more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appear in the society, which has aroused people's high attention. Third-culture children refer to those who grew up living outside the culture of their parents' passport countries for a long time. To some extent, because most third-culture children have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cross cultures and have a broad worldview, the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 changing the world landscape. As sociologist Ted Ward put it, "the third-culture child is the model citizen of the future world." As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their children, are sent abroad because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or the professional needs of their parents, many overseas Chinese have emerged, most of whom have a third cultural experience.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Chinese third-culture children to know themselves and to be known by others. At present,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e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studies on third-culture children, but in China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books on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and there are also very few parallel texts in Chinese. This does not fully reflect the life of third-culture children.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ranslate this book, which presents the life of children in the third culture, into Chines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15000 words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original text (chapters 6 to 9). Excerpts from David Pollock and Ruth van Reken,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growing up in a Multicultural setting (revision)."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will make it easier for Chines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world,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is a translation report based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It mainly includes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text, translation content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three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translator mainly adopts free translation, while some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used in practice. For example, conversion method,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lation method, incremental translation method, sub-translation method and recombination method. Chapter fou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a word, translation practice enables translat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enrich transl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ion will help Chinese reader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ldren of the third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怡;;文化本质范畴的厘定与文化理论的科学性[J];江汉论坛;2011年10期

2 李权时;;论文化本质[J];学术研究;1991年06期

3 周玉国;文化需要市场,也需要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年05期

4 史少博;文化与哲学[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李德顺;文化:跨世纪的话题[J];新视野;2000年01期

6 关飞进;;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J];粤海风;2000年04期

7 高飞乐;论文化的本质规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8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9 王理;《读火》读出文化[J];河南消防;2002年09期

10 周伟权;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先进文化的认识[J];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振斌;;文化的本质与美学理论建构[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潘春跃;樊玉然;李雨静;;我国现代盐文化之我见——也谈我国盐文化的理论范式[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3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薛永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陆军恒;;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江旭云;许斗斗;;技术风险规约与先进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瑞兰;;马克思主义与文化自觉[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9 崔巍;;全球化视域下的政治文化演进分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曾耀农;丁红;;运用文艺传播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臧动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长);构建当代学校文化的若干思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富强邋周久枨;构建优良的监管文化[N];金融时报;2007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厉无畏邋同济大学出国培训学院副院长 于雪梅;解放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化大繁荣[N];文汇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辉;廉政文化,如何植根社会生活中[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5 高振华 倪晓英;文化自觉:更高层次的发展观[N];苏州日报;2009年

6 欧阳坚;肩负历史责任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N];光明日报;2010年

7 西北师范大学 郭国昌;发展文化切忌泛产业化[N];人民日报;2010年

8 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欧阳坚;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欧阳坚;文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重要力量[N];扬州日报;2011年

10 浙江省江山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陈旭东;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N];东方烟草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琼;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凯;文化产业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姜雪;大学文化形成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5 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6 戴大明;“读经”与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8年

7 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田志闯;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鹏丽;当代大学生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及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飞;写作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到作家创作的中介[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解胜利;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认同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于春艳;毛泽东文化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南美娜;从梁启超病例看中西文化之争[D];宁夏大学;2015年

6 董雪娟;莫妮卡·阿里《砖巷》中文化身份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娟娟;文化产业的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8 邹玉磊;当代中国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模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王雅瑞;习近平文化自觉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10 徐臻伟;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15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815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