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03 07:40

  本文选题:文化融入 +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 参考:《福建茶叶》2017年02期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传播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信息传播行为,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融入行为,茶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在何种程度上彰显,取决于文化融入的程度。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茶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转换"进行展开,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茶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和外延包括:英语教学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内容在于均衡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主要策略在于互文性教学模式。当前我国对外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转换;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相对单一。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可以尝试中西方茶文化比较的传播策略;互文性的翻译教学策略。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tea culture is not a simpl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ut an effective cultural integration behavior. To what extent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evident?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can effectively expan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e main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clude: the essenc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English teaching lies in the balanced structure of English cultural knowledge; The main strategy of English teaching lies in intertextuality teaching mode.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foreign tea culture in our country lies in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angle of view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annel of 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relatively single. The applied strategi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can be tried to compare Chinese and western tea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textuality transl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承德医学院;承德旅游学院;
【基金】: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YYJG032)
【分类号】:H319.3;TS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厦门汉翰雅艺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J];中国陶瓷;2012年03期

2 黄杨,丰坤武;当代文化传播的逆差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选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4期

4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4期

5 苗月新;;论营销渠道中文化传播的潜在影响力[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李瑞林;;常青的绿叶——高桦和她的环境文化传播[J];绿叶;2002年05期

7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年02期

8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5期

9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6期

10 ;国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一凡;;新媒体促进科技文化协同创新[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德胜;孔宁宁;;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与推广体系的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4 胡明浩;华汝国;;档案文化传播:概念厘定、资源开掘与战略构建——以上海市为例[A];档案事业改革与创新——2013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潘雪;;试论文化传播对民族心理的潜导[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程斌;崔国文;聂锐新;;体育文化传播与提升国家软实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尉天骄;;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以网络传播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高俊卫;;论大连城市文化传播中城市性格的偏离与重塑[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9 施歌;;编辑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职责[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10 陈伟群;;中国鹿文化传播的探讨[A];2010中国鹿业进展[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瑛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以物质文化传播带动精神文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丁小希;文化传播需创新包装[N];人民日报;2013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贾磊磊;让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互动[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祁述裕;文化传播要重视“卖出去”[N];人民日报;2014年

5 成向阳;从“玖球天後”看文化传播[N];山西日报;2014年

6 胡远珍;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张楠;街头,不能忽视的文化传播地[N];工人日报;2007年

8 李舫;黄河文化传播工程启动[N];人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温庆生;维和行动中的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李俊 许婷婷 尹慧琨;论道文化传播 促进电影创作[N];中国电影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孙玉胜;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彬彬;斯图亚特·霍尔文化传播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段永杰;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文化传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彭宝;山东省高校桥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泽曦;成都唯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邓寒;记忆的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尚睿;河南实景演出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D];郑州大学;2016年

7 崔栋;旅游推动文化传播的机制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8 王斌;文化传播的社会技术浅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古鹏;转型时期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宁;试论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体育文化传播素养[D];南京体育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837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1837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e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