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南海争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31 14:23
【摘要】:作为一种跨学科性质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的分析中。作为一种公共语篇,新闻语篇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然而它们总是受到新闻报道者的态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力图去揭示语篇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对语篇形成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旨在对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出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是否是公正客观的?如果不是,意识形态是怎样嵌入的?(2)所选新闻语篇中的语言技巧是怎样反映意识形态的?(3)如何解释两份报纸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不同?作者将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在文本层面,本研究从词汇选择、及物性和情态三方面对所选新闻语篇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本研究主要通过研究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来探究新闻语篇的生成过程。在社会实践层面,通过分析中美两国包括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在内的更广的语境层面,本研究试图去解释所选新闻语篇中文本层面和话语层面的选择及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所选新闻语篇的详细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中都嵌入了意识形态。这两份报纸的报道者通过多种语言技巧将它们的意识形态嵌入到所选新闻语篇中。就词汇选择而言,这两份报纸的报道者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对同一个国家进行了不同的刻画。在及物性系统中,选择什么样的过程以及参与者都取决于报道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情态动词的选择同样可以传递报道者对南海争端的判断和态度。此外,选择什么样的消息来源以及怎样转述他人的话语都取决于报道者的目的以及意识形态取向。这两份报纸传达意识形态的不同可以从更广的社会文化语境做出解释。它们都被操纵去服务于各自国家的目的以及政治立场。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新闻语篇并非是绝对客观的,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尽一份微薄之力,并提高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以免他们受到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影响甚至误导。
[Abstract]:A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is widely used in social discourse analysis, especially in news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kind of public discourse, news discourse should be objective and fair, but they are always influenced by the attitude and ideology of the news reporte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rie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and ideology on the formation of discourse by analyzing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ir form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of Falcrow and the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of Halliday,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ritical discourse of news reports selected from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1) is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ported by the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fair and objective? If not, how is ideology embedded? (2) how does the language skills in selected news texts reflect ideology? (3) how to explain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two newspapers? The author will carry out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levels b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t the text level,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ed news dis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lexical choice, transitivity and modality. At the level of discourse practice,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news discourse gener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news sources and reporting methods. In terms of social practice, by analyzing the broader context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hoice and ideology of the selected news discourse at the Chinese and discourse levels.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news discourses, it is found that ideology is embedded in the news reports of 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The authors of the two newspapers embed their ideology into selected news texts through multiple linguistic techniques. In terms of lexical choice, the reporters of the two newspapers used differe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to depict the same country. In the physical system, the process of choosing and the participants depend on the ideology of the reporter and the interest group they represent. The choice of modal verbs can also convey the reporter's judg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n addition, the choice of source and how to paraphrase other people's words depend on the reporter's purpose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ewspapers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broader sociocultural context. They are all manipulated to serve the purposes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resent study further confirms that news discourse is not absolutely objective, and hopes that 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discourse. And enhance readers' critical reading awareness so that they will not be influenced or even misled by the ideology hidden in news discours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其干;;椰林和风——寄语南海争端[J];中华魂;2012年05期

2 郭渊;;20世纪80年代南海地缘形势与中国对南海权益的捍卫[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2期

3 冯丹;胡利明;周山丹;;南海争端新动向与我国维权之路[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4 刘小清;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J];民国春秋;2000年02期

5 ;《中国日报》漫画选辑[J];新闻战线;2004年05期

6 张焕萍;刘笑盈;;《中国日报》:中国人的“英文名片”[J];对外传播;2010年12期

7 于文涛;;应运而生 与时俱进——回顾《中国日报》的创刊前后[J];对外传播;2011年06期

8 徐焰;;南海争端的历史成因与发展[J];军工文化;2012年06期

9 付敬;;占领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舆论高地——《中国日报》“节能减排中国行动”栏目简介[J];对外传播;2009年08期

10 ;要闻月报[J];对外传播;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巫加都;;谈《中国日报》照片运用的几点突破[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2 王金玲;;论俄语新闻语篇的合作性与冲突性[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文澜;;我怎样在《中国日报》搞新闻摄影[A];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3年

4 刘丽萍;;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纽约时报》关于谷歌退出中国大陆报道的个案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红梅;;英语新闻语篇的对比批评性分析:个案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柯文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路透社与《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比较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春;越南为何在南海争端中充当“带头大哥”?[N];国防时报;2011年

2 张天赦;南海争端再起,是惯例还是挑衅?[N];中国水运报;2013年

3 特约评论员 刘波;中菲南海争端应重回双边轨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丁成耀;东南亚之行展示南海争端法律基调[N];法制日报;2013年

5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中菲南海争端转向行动之争[N];东方早报;2012年

6 余永胜;中越协议昭示解决南海争端大方向[N];国防时报;2011年

7 萧琴筝;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是围魏救赵[N];国防时报;2011年

8 特约撰稿人 余永胜;南海争端的美国考量[N];东方早报;2012年

9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 孙兴杰;解决南海争端不能只靠宣言[N];经济观察报;2013年

10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解决南海争端须从“冷处理”起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天华;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与动态读者定位[D];山东大学;2008年

2 太清艳;新闻语篇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高菲;《纽约时报》受众拓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凤;《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南海争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2 董娟娟;中菲南海争端仲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刘冰艳;南海争端中海峡两岸英语新闻互文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吕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仲裁管辖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5 庄永亮;话语策略与身份认同:海峡两岸三家主流报刊南海争端报道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尹凤云;2015年菲律宾主流媒体网站南海争端报道研究报告[D];南京大学;2016年

7 高桂芳;南海争端视域下的中越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8 符昌敏;冷战时期中越南海争端的地缘政治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9 王自跃;框架理论下中美媒体中菲南海争端报道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10 朱晓婉;和平发展背景下中越南海争端与对策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55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155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